1. 准备自驾游了但没经验,各位朋友请告诉我需要准备些什么?谢谢
  2. 如何看待上海语文教材将外婆改成姥姥,教育局回复称“外婆”属方言

准备自驾游了但没经验,各位朋友请告诉我需要准备些什么?谢谢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恭喜啊,有机会出来自驾游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祖国的大美山河,是真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亲身感受,预祝旅途愉快!

我刚刚完成自己的西藏长途穿越自驾之旅,现在就我的自驾经验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第一、您如果是准备一个人出门,那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学会承受孤独,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如果有伴一起出游的话,当然最好了,您的旅途会增加很多乐趣。

第二、出门前请做好您的旅游线路基本规划。规划当然是越详细越好,如果您的时间充裕的话,有个大致的路线规划就行了,知道自己走哪条线路去目的地,想去玩什么,想去吃什么就行,具体到了当地之后再自由落实,这样玩的就很随心了。

第三、随时物品请准备好,证件、衣物、常用药品之类的。如果准备偶尔在车上睡觉休息的话,一定要提前打造好您的床车,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那您的旅途质量就没法保障了。

第四、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现在国内的治安环境非常好,不管走到哪,民众都非常热情,请相信,如果您自己是一个好人,那么您出门碰到的也都是好人,勇敢出发吧。

为了更好的分享我的整趟旅行,我专门制作了完整版的西藏游记纪录片,欢迎关注我。

万事开头难,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什么事都有个第一次,经验是逐渐积累的,自驾游也一样。

自驾游需要准备些什么呢?首先你得有台车,而且最好是一台车况还不错的车,出发之前做好检查、维护、保养,避免把自己撂在半道上。

其次,还得有自驾出行必备的各种证件:驾驶证、身份证、行驶证,如果要到西藏、新疆某些比较偏远的边境地区还需要边防证。

第三、准备足够的资金,以应付途中食宿、加油、过路过桥过轮渡、景区门票、购物等。

第四、有明确的目标,便于规划行程和线路,包括去哪里玩走哪条路在哪里停留等等。

第五、如果打算在车上睡觉,被褥、铺盖这些是肯定需要的,配合这些还建议准备大容量充电宝之类的停车之后可以使用。

第六、车载充电器或者车载逆变器,为旅途中的手机、相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充电。

第七、一些腰靠、头枕等等小东西,开车时候避免过于疲劳,也是用得着的。

第八、其他杂七杂八的比如:洗漱用具、车载热水杯、纸巾、饮用水、小食品什么的。

对于普通的自驾游来说,带上前面说的这些东西基本上够了,当然如果准备露营或者长途穿越,那还有更多东西需要携带,但是对于没有什么经验的自驾游新手来说,建议选择短途、路况好的目的地,不要直接去那些具有一定风险的旅程。

旅游是快乐的事儿,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为自己减压,放飞心情。出游的方式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自驾出游,因自驾出游不但能够体验速度与激情,关键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走走停停,觉着哪里好玩儿,就停车驻足,拍照、观赏甚至安营扎寨住上几天,真的是我行我素,乐在其中。那么我们出行要准备什么呢?下面我来分享我的经验。

旅游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心情

有一句名言:不是有没有风景,关键是有没有发现风景的心情。是的,旅游需要心情,特别是自驾游,旅途中的山川、草原、湖泊等等都会成为迷人的风景,甚至田野中的农夫,溪水傍的一处村舍,大漠孤烟下夕阳笼罩下的辉宏,戈壁滩的孤寂,乃至高原夜幕下仰望璀璨的星河,都会给你的旅途带来欣喜与感动。而这一切对自驾是非常重要的,自驾游需要一颗旅游的心。

自驾要有计划

看似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的自驾游,要想旅途愉快,是要提前做好功课的。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线路,对行程中的吃、穿、住、行提前规划好,对沿途的风景、道路、气候、人文历史、美食、民宿都要有所了解,还要预估整个行程的费用,做到心里有数,这想在行程中才能有备无患,乐在其中。

根据目的地和出行天数做好准备

1、如果你只是周边游,那么无需太多准备,带好手机、相机、充电器、少量现金,就可以了。

2、如果是长途自驾,那么需要先对你的座驾进行保养,保正车辆处于完好状态。根据目的地,带好相应衣物;如果上高原还需要提前准备些抗高原反应的药物;如果去热带海滨要备好防晒的物品;如果去戈壁、沙漠最好备有工兵铲、防陷汽垫等应急工具;如果露营,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状况备有帐篷和睡袋;如果野炊,还要备相关用具;无论去高原、草原、戈壁、海滨最好备一付太阳镜;少量的应急食品、水,再备一点儿应急药物;微信、支付宝充好值,带少量现金即可。

3、初次自驾,最好找志同道合的旅伴同行,这样能相互照应,切记出行在外,安全第一。

人生需要诗和远方

一切准备好,带上好的心情,带上行囊,驾上爱车,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在眼前。

这是我的一点经验分享,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朋友们提出指正。祝朋友们旅途愉快,一路平安!

我是快乐的拉磨驴子,我酷爱旅行,喜欢分享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分享快乐。

自驾游首先你要有一台车,最好是越野车,而且车况要好,出发前最好给车保养一下,各方面检查,确保安全。然后就是配备各种装备,车顶行李架,可以让你多放点东西。

备上工具箱,备上工具刀,螺丝刀,电工刀,扳手,应急标志,电筒,临时补胎工具,充气泵,拖车绳,一定要带上备胎最好全尺寸和安全警示牌,千斤顶,扳手等换胎工具。

准备好食物和水源,储水桶,最好买一个车载冰箱用来保存食物,一定要带好纯净水,,最好准备两三天的应急食物。

准备好急救箱,放一些常备的药物,感冒药,发烧药,止血贴等等急救药物以防万一,如果有打算去高原地区,氧气瓶和高反的💊一定要带上。

备上其他的装备,露营帐篷,睡袋,应急电源,手电筒,指南针,防身工具,登山鞋登山包登山杖刀,汽车防滑链,工兵铲,个人衣物,移动设备,📷,还有个人卫生用品。

最好规划好路程,提前准备好要用的东西,路上注意安全,安全第一。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从2012年就开始了远程自驾,一般都是12天到14天,最长一次是2018年自驾新疆南北疆38天所以对于自驾我还是有点经验的。

先介绍介绍一下我们自驾去了哪里,看看有没有你想去的地:

2012年十一我们自驾去了大西北额济纳看胡杨林共14天;

2013年自驾内蒙古大草原沿着国界线走东三省黑瞎子岛最后到兴凯湖返京21天;

2014年4月自驾去汉中看油菜花14天;

2015年4月自驾去了舟山,这次是看几座跨海大桥共12天;

说说我们自驾的形式主要是带帐篷埋锅造饭,这样的自驾最纯粹,新鲜刺激,晚上看星星清晨观日出,谈天说地乐趣无限,需要带的是软水袋、固体酒精和锅碗瓢盆,我们也不是天天露营,看身体状况和天气。

如果你是一个人自驾或者夫妻二人又没经验,就先别尝试露营,要带的是现金、证件(包括汽车的)手机银行卡有足够的余额、衣服洗漱用品、车载充电和暖瓶、还要买零食,手机里下载好住宿就餐的app,做好要去的景点的功课,在结合你的假期合理安排,我们自驾一定不可缺少的是咖啡和豆奶及药品,困了累了病了随时发拿出来…

以上说的这些供你参考,预祝你旅途愉快


2016年夏天夫妻阿尔山一路向北

阿尔山白狼镇

阿尔山

2012年西藏色季拉山口海拔4728米

美国

挪威松恩峡湾

新疆伊犁

西藏布达拉宫

葡萄牙罗卡角

如何看待上海语文教材将外婆改成姥姥,教育局回复称“外婆”属方言

我觉得,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不管“外婆”,还是“姥姥”,在表达意思方面,都是清楚且准确的,很少会造成歧义,人为的更改不能使得文章在表词达意方面有所改进。反而,“外婆”和“姥姥”,都是民间使用非常广泛的两种称呼,将其中任何一个规定为书面语,都会引起很多人的不适应感和争论。


在我的家乡(陕北),大家对妈妈的妈妈的称呼,从来都是“外婆”(方言读作“未婆”),而且小时候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的称呼也是“外婆”,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中也用了“外婆”一词,当然口语中有时候也会称作“婆婆”。对于“姥姥”这个词,小一些的时候我并不熟悉,只是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人会这样称呼,猜测它应该指的就是外婆。同时,我想说的是,对于这个词,我内心还有一些排斥,毕竟它和我从小学的不一样。所以,对于我来说,将妈妈的妈妈称作“外婆”,在潜意识中它就是书面语,“姥姥”反而是方言。


再一个,语文中的课文,是作家写成的文章,属于文学作品,其中用方言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大家可以联想一下贾平凹、路遥等一些大名鼎鼎的作家,哪一个不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方言。有时候,正是方言的使用,让读者对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理解更加精准,感受更为深刻。方言在表词达意方面,有时候有着所谓的书面语所无法达到的绝妙境界。


人为将语言课文中的“外婆”一词改为“姥姥”,不但破坏了作者的原文,而且也带来了大家的争议和不适,也没有使文章在表意方面有所改进,这样的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


关于这一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在你的家乡,大家都是怎么称呼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答主首先表明态度:

1、改“外婆”为“姥姥”没有必要。外婆和姥姥在指外祖母上,没有歧义,这两种称谓都是历久的习俗。

2、教育方面给出的回复,说“外婆”是方言,牵强附会。姥姥和外婆都是方言,通常姥姥在北方地区流行,外婆则是在南方某些地区流行,它们书面的称呼就是外祖母。

如果从称谓文化角度来做出说明,可能比“方言”说更有说服力。

传统上,我们的亲属称谓语强调以父系为核心,“外婆”是“外祖母”的别称,无论是“外祖母”还是“外婆”,这一个 “外”就体现出了亲疏关系,远没有“姥姥”来得亲切。因此,在一些方言区,他们把外婆称为“婆婆”“家婆”。

假设从这个角度来做说明,更尊重男女平等,与时俱进,是不是要比“方言”说要更有说服力?就我个人家庭来说,孩子称呼外公外婆是直接叫爷爷奶奶的,没有这个“外”字。

咱们再来具体说说“姥姥”这个称谓。

“姥姥”指外祖母这个义项不必说了。

“姥姥”在过去,也称年老的女仆。

明朝的高明在《琵琶记·牛相教女》中有:“老姥姥,你年纪大矣,你做管家婆婆,到哄着女使每闲嬉,是何所为!”

明朝的汤显祖在《邯郸记·闺喜》中有:“姥姥,一从卢郎征西,杳无信息不知彼中征战若何?”

“姥姥”也用于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有:“(李纨)又回头向刘姥姥笑道:‘姥姥也上去瞧瞧。’”

冰心在《超人》中有:“他除了每天在局里办事,和同事们说几句公事上的话;以及房东程姥姥替他端饭的时候,也说几句照例的应酬话,此外就不开口了。”

“姥姥”有时也会指收生婆。

《儿女英雄传》中有:“还是你干女儿说:‘别是胎气罢。’这么着,他就给他找了个姥姥来瞧了瞧,说是喜。”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书(沪教版)第24课《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将原文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而上海市教育局给出的回复,“外婆”“外公”属于方言。精英菌怀着好奇的心情,查询了《打碗碗花》的原文,文中表达均为“外婆”。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产生了多样化的语言环境,方言则应运而生。有人戏称,即使在中国会说普通话也会因为所处地域不同,都感觉好像在国外,身边人叽里呱啦说出来的话几乎都听不懂。“外婆”的称呼在南方早就传承多年,而“姥姥”多常见在北方称谓中。非要达成一定的统一并没有必要,不然《外婆的澎湖湾》是不是要改成《姥姥的澎湖湾》?“小红帽和狼外婆”改成“小红帽和狼姥姥”?这样语言才能更一致。全国称谓统一并不利于文化的繁荣与多元化发展。

单纯教条的求统一,导致生活习惯、语言环境、甚至修改原著内容的做法没有必要。外婆与姥姥都是对祖母的称谓---妈妈的母亲,并不产生歧义,而两种称谓也都是各地历久的习俗。如果担心方言与普通话的不统一,大可以在文尾加以注释,标明两种叫法的情况。教研室为了让语言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祖国语言的多样性,开拓视野,拓展知识才进行的教材修改。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尊重原著显得更为重要吧!而清晰明了的解释,或者通过课外作业去了解各地对于“姥姥”的叫法是不是更有利了解呢?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精英菌点个赞哦

点击右上角关注无忧精英头条号,了解更多职场支招!

上海教育出版社给出的理由是,“外婆”是方言,“姥姥”才是普通话词汇。

有人查阅了第6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外婆”一词确实有“方言”的小字标注,但语义同样为“外祖母”的“姥姥”一词,却并没有这样的标注。

不过,这样生搬硬套词典规定的做法并不妥当。《打碗碗花》是一篇散文,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若以普通话为标准对其大作修改,必致文章面目全非,韵味尽失。

举例来说,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为了尽量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仍把鲁迅作品中结构助词“的”写成“底”。如果用现代普通话的标准,这完全属于错别字,岂不是非改不可?

我认为,其实应该改的是《现代汉语词典》,而不是改语文教材,更不是改大众的语言习惯。

虽然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但它是全国人民的普通话,而不是专属北方人的普通话。

普通话应该兼容并蓄、不断吸收公众已形成普遍认同的语言现象,来丰富自身的内涵。而不应抱残守缺,将一切非北方基础方言的成熟词汇摒弃。

客观上,“外婆”比“姥姥”的受众要大。全国范围乃至更大范围的人群,都习惯使用“外婆”的叫法,若强行改过来,会令很多人感到不适应。

而且从字面上看,“外婆”比较容易联想到“外戚”,与祖母相对。而“姥姥”一词则有多种含义,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姥姥”显然泛指老年女性。相比较而言,“外婆”的语义辨识度比“姥姥”好得多,更没有改的必要。

我还是来考据一下“姥姥”与“外婆”到底哪个才是方言吧。

1、关于姥姥:

明朝人沈榜《宛署杂记》收录有北京宛平县的方言俚语,其中提到“姥姥”:“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母之母曰姥姥。”沈榜特别注明这是“方言”,并说“里巷中言语亦有不可晓者”。换言之,称外祖母为“姥姥”,只是北方个别地方的里巷间的俚语,不登大雅之堂,且使用范围也有限。

在明清小说中也找到大量“姥姥”,比如《红楼梦》里有一个“刘姥姥”,但这里的“姥姥”,显然只是泛指老年女性,而非特指外祖母。

2、关于外婆:

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收录有广东的方言,其中恰好提到“外婆”:在广州,“母之父曰外公,母之母曰外婆。”

那么,是不是只有广东人才将外祖母称为“外婆”?不是。从明清时期的许多世俗小说、唐宋时期的一些文人笔记,我们都可以找到“外婆”的称谓,而且词义非常明确,都是指外祖母。比如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写道:“施公道:‘你这外婆家姓甚?住在何处?’吴良道:‘小人外婆姓杨,住在桃花村外,名叫个杨秀。那地方通知道名姓的。’”唐朝人撰写的《法苑珠林》里也有一段话:“汝是我女儿(女之儿),我是汝外婆。”

更重要的信息是,至迟在明朝,官方文书中也使用“外婆”的说法,如《大明会典》这么注释外祖父母:“即外公、外婆”。

3、结论:

考证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姥姥”才是不折不扣的方言;“外婆”则是起源于民间俗称的通用词。

开滦技校毕业证丢失怎么办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