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这一字王咱老听,尤其是听评书的时候,隋唐演义啥的,一字并肩王老有名了,但凡扛着这头屑出来的都是牛哄哄的存在,但这二字王听到的概率就少很多了。

但不管咋说,这只要加了王字的,他一定小不了,那么这俩王到底是啥官呢?

说实话这不是官,是爵位。

这一字王他其实指的就是亲王,这二字王他差一级指的是郡王。

那么这种爵位形成于晋朝,完善与大明王朝,这到了满清的时候,为了以示区别这就放弃了这种分法。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叫一字王和二字王,直接叫亲王或者郡王这不就完了吗?”

这您就不懂了,咱人起名还有个大名和小名的区分,这王爵您就不兴人家叫俩名。

一字王和二字王

其实这分法也没啥大不了了,这一字王就是一个字的王爷,您比方说,啥齐王,啥秦王,啥赵王的,这都是一个字的。

当然这也不是瞎起,这都是按照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国号来起的。所以这一字王的全称应该叫齐国国王,秦国国王,赵国国王。

当然他们既然已经叫国王了,所以他们一般情况下这都是有封地,最开始他们就是国中之国的国王,但架不住这帮家伙们一旦瞅着中央势弱的时候,就想着闹事,这不后来到了大明朝,他们是有封地,但是一种不管事的国王,这管事的都是朝堂下放的地方官。这些个王爷只能在自己个的封地呆着,连城门口都不能出,这是规矩。

毕竟这一出去就怕你闹事,比方说有名的燕王朱棣,一家伙就把太子一脉给掀翻了,到现在都找不到这太子的后人,自己当了皇帝。

那么在大明王朝,这一字王都代表了宗室,您这不姓朱这压根就封不了这一字王的,就没给这异姓预备这盘菜的。

想要封王,这都是差一级的郡王,也就是所谓的二字王。当然那些个一字王,他们的孩子也多,这嫡长子继承了一字王,其他的儿子就只能弄个郡王的帽子戴戴。

所以这二字王一般有这么两种来源。

那么为什么他们叫二字王呢?

简单,他们这王爵都是俩字的,您比方说啥寿昌郡王、啥江夏郡王的。当然他们这王爵也不是乱盖,都是来自于郡县的名称。

您比方说刚刚说的这俩郡王,这都是当年楚国他治下的郡县。

一字王中的高低

那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一字王他们是不是也有尊贵之分呢?”

这您可就问着了,这一字王就有贵贱之分。

这里边最为尊贵的有四个王号,晋王,秦王,齐王,楚王。

您记着但凡封为晋王的,这基本上就是下一任皇帝,太子才配这王爵,接着就是这秦王,这一般情况下是皇帝的二小子才有资格。说来也有意思,这里边齐王是最喜欢造反的一个,历朝历代属他的头最铁。

这四个王号之外这就是低一档的啥周王,鲁王,赵王,魏王的。

这里边但凡做了魏王的打曹操开始就没几个善终的。

当然了这种分法到了满清的时候,这就停了,他们在亲王的爵位前边加上了和硕二字。

所以大家伙瞅满清不管是公主还是皇子,这前边加了和硕二字的这都是地位比较高的,那么郡王呢,他是加多罗。

而这封号呢?他也不用国名和郡县名来命名,用所谓的美称来修饰。

这没法比较。

好了,事就是这么个事,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西晋之前王爵只有一种,不管什么王,都是一样的等级待遇。这个时候的王,是国王。比如曹操的魏王,刘备的汉中王。还有其他刘姓封王,有土地军队与封臣体系。

西晋分王爵为亲王、郡王。郡王最初只是太子的世子,之后成为王爵一个等级,再普遍推广到大臣,如唐宋都有封大臣为郡王。

唐代还出现第三种王,嗣王。如楚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称嗣楚王。嗣王高于郡王,但低于亲王。宋代表面沿袭嗣王政策,实际只出现了四位嗣王,元代废除嗣王制度。

在命名上,一字王与二字王要看具体情况。

简单说,以春秋战国诸侯王命名的王是最为尊贵的,如秦齐楚晋魏燕是第一等。鲁吴越陈曹蔡郑是第二等。许滕滑等其他是第三。

郡王以秦汉时期郡命名,通常为二字王,比如平原(郡)王、襄阳(郡)王等。但特殊的中山王不是郡王,中山是春秋诸侯二字国,所以属于一字王范畴。

偶尔有很特殊的一字郡王比如楚。宋代如果出现楚王,要区分后缀,楚王是表示封地在楚国范围内的亲王,楚郡王是封地楚州的郡王,不可不察也。同样,齐也是如此。

清代不再使用地名而用美号。礼肃等依旧是一字亲王,则郑亲王不是郑国的意思,本意是郑重之意。也有特例,如雍正晋升顺承郡王锡保为亲王。郡王则可一字也可以二字,比如直郡王,克勤郡王。

当然,人死之后追封不同,如代善死后追谥为礼烈亲王,则礼是封号,烈是谥号,亲王是等级。其他情况大体一样。

王,最初始于商周,最初是商王、周天子的专属。楚武王自尊为王之后,王的含金量开始逐渐下降。战国时期,列强纷纷称王。自此,王开始成批量出现。这个时候的王,通常都是冠以国号,如秦王、楚王、齐王等等。秦始皇一统天下称皇帝之后,因为秦王朝没有继续实行分封制。于是,王消失了。直到项羽灭秦之后大封各路诸侯,王爵才再次出现。汉继承了西楚霸王的分封制,王爵正式成为常设。汉初,刘邦剿灭异姓诸侯王之后,刑白马盟天下:“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此后,除少量权臣、功臣之外,王爵成为了皇族宗室的专有爵位。

汉王朝的诸侯王并没有所谓一字王、二字王之分,由于汉王朝的王爵是实封,所有诸侯王都有实际对应的封地。因此,汉朝的王爵皆以封地为号,封地在齐地则为齐王,封地在淮南则为淮南王。这时候,一字的齐和二字的淮南是没有高低区别的,也就是无论一字王还是二字王,地位相当。

西晋时期,王爵开始泛滥。于是,王爵被重新定位,划分为亲王、郡王两个等级。通常亲王用一字为号,郡王二字,所谓一字王、二字王的区别开始出现。但是,这种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一字郡王也事实存在一些,初唐时期的著名军阀罗艺就曾经被封为燕郡王。同时,一字的亲王同样存在尊贵与一般之分,通常以秦、晋、齐、楚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国名为封号者相对于其他一些小国封号要尊贵一些。

宋王朝还出现了所谓嗣王,大致相当于承袭的亲王,而非初封者,其地位高于郡王、低于初封的亲王,但是总体上没有跳出这个大框架。之后,王爵的爵号日趋稳定。元王朝还曾经出现过国王这个王爵,大致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元太祖铁木真麾下的名将木华黎就曾经被封为鲁国王。到了明代,一字亲王,二字郡王成为定制。一字亲王有实打实的封地、庄田,二字郡王除了靖江王,都没有。靖江王是明太祖长兄朱兴隆的后裔,出身老朱家嫡长房,地位特殊,待遇自然也就特殊一些。

到了清王朝,一字二字的区别彻底消失了,清王朝的王爵直接以亲王、郡王相称,爵号除了承泽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封少数二字爵号,无论亲王、郡王,基本上都是一字,而且也不再以地名为爵号,通常选择溢美之词,如怡亲王、宁郡王等等。

再后来,袁世凯称帝时也封了一些亲王、郡王,爵号也比较混乱。而且,随着袁世凯死于尿毒症,这些亲王、郡王也不复存在。自此,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年的王爵正式消亡。因为满洲国只是傀儡政权,溥仪后来封的那些亲王、郡王都不作数。除此之外,根据《清室优待条约》民国初期北洋政府也册封过一些清室承袭的亲王、郡王,但那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应当归于清王朝的范畴。

一字王全称是一字并肩王,这是王爵的最高封爵,意思是可以跟国王平起平坐(并肩),也就是说不把他当成部下,而是盟友。这个制度起源于周朝,当时的皇帝二字还没有出来,王就是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周王称王,楚王自己也称王,但是这楚国可没有被并入周朝统治范围,二者是平级关系,周王与楚王这种就是一字并肩王。而同期的秦齐晋国君都不是王爵(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只是侯爵或者公爵,是低王一等的。

战国时期,魏国强大后开始学楚国的方式,让周王封自己为王,这种实际上也是一字并肩王,后来的齐秦燕赵也都是自封的,或者其他几个战国互相承认的,并不是出自周王本意,这几个国家称王后虽然还是奉周为宗主国,但是统治权限则完全不受周朝控制了。

二字王就不同了,二字王起源于汉朝。由于皇帝已经出现了(秦始皇以后),这时候的王爵已经不再是最高统治者了,所以皇帝很慷慨的就把王爵册封出去。这时候才会开始有所谓的各种王。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从二者起源上看,一字王是自封的,二字王是皇帝册封的。但是在有皇帝时代,一字王跟二字王没什么分别,并肩王也不再值钱,反正都得低皇帝一等。

从唐朝以后,一字王是亲王,以国号命名,二字王是郡王,以郡县命名,这个规矩直到清代时被废除

开门见山,什么叫一字王?我们以明朝为例,一字王就亲王,明代亲王是以古国为名的王爵,例如:

齐王、秦王、赵王、燕王、魏王、韩王、楚王

这些王爵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命名的,因为国号只有一个字,所以俗称一字王。

在明代,一字王的全称为“某国国王”,如齐国国王、韩国国王、秦国国王等等。只不过虽然叫某国国王,但是没有封地,只是挂名。

明朝的一字王都是亲王级别,皇帝除了嫡长子继承皇位以外,其他的皇子皆封亲王。例如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爵位就是燕国国王,简称燕王。

(朱棣在称帝之前的爵位就是亲王,封号燕国国王)

至于二字王,在明代二字王都是郡王,亲王的儿子除长子继承亲王爵以外,其他的儿子皆封郡王,是以郡县的名字冠名的。

例如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获封楚王,在他死后,他的嫡长子朱孟烷继承了楚王爵位,其他的庶子、幼子封郡王,这些郡王都是以楚国当地的郡县命名的,像是寿昌郡王、江夏郡王等等。

以江夏郡王为例,一般都是简称为江夏王。由于封号是两个字,所以俗称二字王。

因此在明代,一字王都是亲王,封号只有一个字。而二字王都是郡王,封号都是两个字。不过在唐朝以前,一字王和二字王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混乱的。

在西晋之前,中国是没有亲王和郡王的区别的。汉朝初年封了许多宗室为王,有的以国号为名,如齐王、楚王、魏王。而有的则以郡县为名,如济南王、临淄王、长沙王。但无论用什么方式命名,大家的级别都是一样的,都是王爵。

到了西晋时期,郡王这个爵位首次出现,不过当时对于亲王、郡王的命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西晋的亲王也可以是两个字,例如东海王司马越、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汝南王司马亮,这几个王虽然都是以郡县为名,但也是亲王。

唐朝建立后,唐朝政府正式区分亲王和郡王,明确了亲王的封号为古国名,用一个字。郡王的封号为郡县名称,用两个字。

到了明朝,皇族宗室的爵位制度基本完善,亲王就是“某国国王”,郡王则是“某某郡王”。

在唐、宋、明三朝,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亲王基本上只授给皇族,郡王则可以赐封给功臣。例如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他就被南明政府封为延平郡王,简称延平王,是二字王。

(郑成功,爵位——延平郡王)

在最初的时候,南明政府想封郑成功为亲王,名字都想好了,叫潮国国王。但是郑成功坚辞不受,因为明代没有封异姓功臣为亲王的先例,于是永历帝改封他为延平郡王。

不过异姓王的爵位通常都不能继承,其后代都是降为公爵,以公爵传世。例如徐达的封爵就是中山王,而他后代的爵位则是魏国公。

不过在乱世时期,也有异姓王袭爵的情况,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就继承了延平郡王的爵位。

到了清朝,满族人在亲王爵位前面加“和硕”二字,在郡王爵位前面加“多罗”二字。无论亲王还是郡王,封号一律使用美称,不再使用国号和郡县名。

(多尔衮的封号就是和硕睿亲王,用“睿”这个字称赞多尔衮的智慧和眼光)

并且清代郡王和亲王的区别在封号的字数上也体现不出来了,一个字的封号可以是亲王,也可以是郡王,而二字王也可以是亲王。

例如吴三桂最初被清廷封为平西郡王,简称平西王。后来因为生擒永历帝有功,吴三桂被清廷晋封为亲王,但其封号并未改变,还是“平西”两个字,称平西亲王,依旧简称为平西王。

(康熙的第十七子允礼,最初是被封为多罗果郡王,后来晋封为亲王,还是使用之前的封号,直接改为和硕果亲王,这里的“果”是果敢的意思,不是爱吃水果的意思!)

定南县高中毕业证模板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