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人说,"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到底是哪四样东西呢?为什么

农村老人说的:四不借,大多是以前流传下来的规矩,我就说说,老风俗哪四种东西不能外借,别人也不会借;现在农村人又忌讳什么四不借呢?

欢迎点击关注按钮,关注我的头条号【三农的高度】,一起探讨更多关于乡村的事儿。


小孩用的“坐床”。
就是很早以前,民间的木匠师傅,用手工做出的婴儿“摇篮”。古代,这个小孩摇篮代表这主家的人丁兴旺,如果借出去,怕以后人丁稀薄,对主家不利。因此,这个东西在旧社会,想都不要想借。

杀猪刀:这是老辈子屠夫的专用工具,很锋利,代表凶器。一般人没事不会去借这玩意儿,如果去借,主家也不会借。这种东西一旦借出去,万一出事儿,主家又脱不开的关系,有借刀杀人之嫌疑。因此,主家不能借出去“凶器”!

拐杖:为什么说拐杖不能借呢?这里牵扯到一些风俗说法。拐杖代表着“残疾”,人没事,谁也不去用拐杖。去借别人拐杖等于去借“病”,病就是灾难,因此不能借拐杖。如果借了别人的拐杖,千万不能还回去,谁家也不愿意别人把“灾病”还回来。

药罐子:药罐子作为人们的熬药之物所用,它也代表了灾病。借走用,按照老规矩也是不能还回去了。毕竟是饮用药用的东西,这里面还关系到卫生健康问题,怕疾病传染。古代很忌讳生病,因此药罐子不外借。

当然,以上说法都是老封建思想,现在人们变通多了,也不会那么较真。但是有些地方的老人还是跟讲究这些陈规旧矩。如今农村人们四不借早变了,我认为现在农村地区四不借为:


其一,人情不能借(比如担保贷款等)
。这玩意儿我村都发生过。借钱的人跑路了。最后没办法,担保人帮着把账换了……。


其二;金钱不能外借。
一般来说,在农村勤劳本分的人,不会随便借钱。他们自己明白,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但是有些经常性借钱的人,绝对不会这么想,借钱给他们……要钱的是孙子。而且早早晚晚还是要撕破面子得罪人,还不如刚开始就别看所谓的面子就好了,避免以后麻烦。

其三:不能借“利滚利”的钱。这玩意儿非常厉害,一旦到时候还不起,绝对让人家破人亡。报道这样的学生事件不少,因此这玩意儿千万不要碰。

其四:汽车不能“借”。人们如今生活条件好很多,好多家庭都有了汽车。但是这个汽车属于“移动危险品”,无论出了什么问题,大家都会心存芥蒂,影响友情亲情,还不如不借的好。

以前农村老人认为不能借的东西,我认很多都是封建思想作祟,但是也有部分现实意义。如今农村的“东西”,主要是两个方面不能“借”,一个和钱有关,另一个就是和人有关。你认为如今什么不能借呢?欢迎谈论。

农村老人说:"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是哪四样东西?为什么?


在农村,村民很注重邻里关系,都讲究个人情世故、相互帮助,这也是为什么农村的人情味那么浓厚的主要原因。当家里遇到婚丧嫁娶或困难的时候,一般都能得到乡里乡亲的伸手帮助。

但是,也有一些情况是村里人“爱莫能助”的,村里老人常说“家里有四样东西,关系在好也莫轻易借人,有的时候借了不但可能没帮到忙,反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实,仔细一想这话,还是挺有道理的。

那么,你知道是哪四样东西吗?

一、钱财莫轻易借人。本来农村挣钱就不容易,辛苦种地一年到头也难攒到万把块。这里讲的,钱财不要轻易借人,不是说凡是有人招你借钱都不要借给他,而是主要说不要将自己的辛苦钱借给那些不受信用、经常借钱不还、好吃懒做等人。

如果给这些人借了钱,基本上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这些人不但不会还你钱,更不会记住你对他的好,甚至还可能以后三番五次缠你再借。

二、车辆莫轻易借人。现在农村小汽车越来越普及了,很多农村农民家里都买起了汽车。然而,汽车的优势和缺点都很突出,没事还好说,如果遇到意外就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如果将车借给他人开,万一出事情了,可能自己的车子舍了,还可能跟着借车人一起承担赔偿责任。

三、身份证莫要借人。身份证涉及咱们老百姓的隐..,私问题。如果借它的人,拿着你的身份证干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这时可能就会连累你。

另外,现在信用卡等业务,只要有身份证而不需要本人在场就行。如果人家拿着你的身份证办了信用卡,那么你就等着帮他按月还钱吧。

四、房子莫借人成双。俗语说“宁借房停丧,不借房成双”,意思是宁可将房子借人停放亡人,也不要将自己房子借人结婚使用。

自古至今都有“洞房花烛夜”的习俗,如果将自己房屋借人结婚,虽然是好事,但免不了会产生污秽之物,而这被人们视为不吉利,尤其经商、从官等人比较看重这些。

因此,老辈人常说俗语老话“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你们认为呢?

对于农村人而言,从很早以前开始,大家已经习惯了一种聚居的生活方式。农村的民风相对简单纯朴,邻里关系一般也比较融洽。左邻右舍之间相互串门、聊天也是农村随处可见的一种交往方式。

因此,在农村,家家户户之间的关系也比较亲近。若是一家有什么困难,其他家庭肯定会给予相应的帮助。在农村,最常见的互助习惯是东西互借。特别是在一些红白喜事,日常劳动中,如果人们发现自己家缺了什么东西,便会下意识地去看看邻居家有没有,有就去借过来。

一般而言,农村人讲求一个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因此,如果邻居前来借用东西,大家也都并不吝啬。不过,慷慨归慷慨,农村人相对还迷信一点,万事同样也讲究一些忌讳。

就借用东西这件事而言,农村老人之间就普遍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聊一聊究竟是哪四不借以及为什么。

首先,一不借药罐。

在农村地区,人们不像城市的人有便利的就医条件。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个什么头疼脑热或者其他身体疾病,人们倾向于自己对照着祖传的一些土方子,上山采药,熬制中药。因此,药罐子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

因为药罐子作煎药之用,比较私密。每个人的疾病不同,每次放进去的药材成分也不一样。人们普遍担心借用出去以后的药罐子会滋生细菌抑或残留药物等。如果要回来继续用的话,在药物安全上存在隐患。

同时,药罐子还回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另一家子连同疾病也一同送还到你家了,在寓意上不太吉利。因此,农村人普遍不会把自家的药罐子外借。

其次,二不借杀猪刀。

在农村,每家每户几乎都会养猪。而每逢过年或者红白喜事,人们普遍要杀猪。这时候,人们一般把猪送到杀猪匠的家里去,托他帮助杀猪。

对于杀猪匠而言,锋利的杀猪刀是他最重要的业务工具,一般不会外借。因为比起家用的菜刀,杀猪刀显然要锋利许多,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如果使用者不小心用杀猪刀伤到了自己或者其他人,那么这把刀的所有者便会在心理上过意不去。同时,如果被一些居心叵测之人作凶器之用,刀主更是难辞其咎。

再者,三不借拐杖。

为啥说拐杖这种东西不能随意借出去呢?这就涉及到一种风俗说法。在民间,人们往往认为拐杖代表着“残疾”。如果没有疾病,谁也不愿意使用拐杖。

如此一来,借拐杖就等同于“借病”。一个人去把别人的拐杖借来,等同于把另一个人身上的疾病也借来了。当然,对方借走以后再送回,势必也是不妥的。同理,借的一方在身体痊愈后将拐杖送还,就意味着把自己的疾病、残疾也一并送还了。因此,人们不愿意把自己的拐杖借出去。

最后,四不借小孩的“坐床”。

农村地区比较落后,孩子学步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学步车,只有人们发明的一种木制的“坐床”。小孩在在这种“坐床”里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可以玩耍,也能入睡。即使大人不在的时候也能保证孩子不会摔倒,安全性较高。

这样一种古老的物什发明在农村地区有一种特殊的寓意,即代表了人丁新旺、多子多孙。因此,人们普遍不会把自家的“坐床”外借。因为把它借出去就相当于把自家的福气和繁衍后代的运气也给了别人。

以上就是民间流传的“四不借”了。当然,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这纯粹只是民间的迷信说法,毫无科学依据。主要还是因为农村人思想保守,凡事喜欢联想和迷信之故。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其实在农村,有很多祖辈留下的俗语都是很有道理的,不过可能每个地方的说法都不一样。就象上面说的,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那么,到底是哪四样东西不能借呢?下面我就来说一下,我们那边老人说的四不能借。

我的老家在江西,我们那边说的四不借就是:

第一,就是钟不能借

不是有句骂人的话,叫送终吗,所以钟和终是同音,那么以前农村老人就把借钟和送终联想到一起了,所以说在我看们那边钟是不能借的,钟在我们那边也不能拿去送人。

第二,在我们那边老人家的棺材是不能借的

因为棺材的材和财富的财也是同音,如果把棺材借出去了,就意味着把把财富也借出去了。以前的农村老人,只要稍微家里有点钱的,都会提前为自己买好棺材,为的就是为自己挑一富好的棺材,在我们那边也叫寿材。以前听老人家说,提早把自己的棺材买回家来,会给自己添寿,当然这样说是没什么根据,只是老人家给自己一个安慰。

在我们村以前就有这么一个老人,年纪也不大六十多一点,平时红光满面的,身体很硬郎,有天不知道怎么的,从地里回来说不舒服,就去房间躺一下,这么一躺,人就敞没了,当时家里人急得没办法,手上又没钱,棺材也没买好,于是就跑到隔壁邻居家去说,要跟他们借一幅棺材先用着,等到他们手里有钱再去买一幅还给他们家,那家人当时就拒绝了,说棺材不能借,借了就等于把财都借出去了,所以说棺材也不能借。

第三,就是房樑不能借

以前农村做房子,都是用木材做的,那么房樑自然也是用木头,而且还是那种比较大,比较结实的木头,那以前农村做房子一般都会提前物色好做樑的木头,提早把它买回来放在家里,那么在农村有些人家做房子都是现买木头,现做房子,有些人提前把日子算好什么时候上樑,那么做樑的木头又没准备好,还有人家是先买好了木头,等到上樑的那一天人家做房子的师傅说樑太小了,不够受力,所以这个时候有些人也会想到去跟人家借樑,当然一般是人家不会借的,除非是自家兄弟,不然别人是不可能会借的。

第四,当然是身份证不能借了

身份证不夸张的说,是关乎一个人的身家性命,有多少人因为身份证遗失,被别人拿去做了坏事,被害的坐牢,还有的因为不好意思拒绝,被朋友把身份证借去代款,最后还不上,人家跑路了,到最后只能自己把代款还上,所以说身份证绝对不可以借,或者得不偿失。

更多农村奇闻趣事,请关注三农堂广讯,诚邀您的关注,共同探讨农村知识。

在现在的农村里虽然现在的生活好了,各方面也都有提高,有的现在村里的人有很多外出打工的,也算的上是见了世面的人!现在不比以前了,以前的人都在村里都不出来,有的对于一些外界的消息也不是很了解,由于农村给人的感觉就是,农民比较漂亮,民风比较淳朴,确实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年前沉淀出来的一些传统文化,如果你要在农村的话,随便去一些农民的家里做客,都会有很多的农民留下你吃顿便饭,主要的还是因为农民那么多年来养成一种好习惯,农民的思想都是老一辈的人传下来的,也是辈辈相传!在农村里一直传承下去的!

说起了农村人的淳朴外,更多的都是村民憨厚老实,一般人都是没有什么心眼!这样的村民也是过的无忧无虑,那么对于现在的农村无非就油盐酱醋茶的问题了,在农村估计一些人也都会有体会,比如在做菜的时候忘买了一些调味品,那么这个时候去买已经显得来不及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可能要需要去邻居家里借点酱油或者醋之类的这些也是在所难免的,下次可能邻居也会找你帮忙的,所以在农村里也是一直保留了那份互相帮助的好喜欢!不过在农村里现在也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不是借油盐酱醋的这么简单,村里老人说,其他地区可以借,唯独这四样东西是不能借的?有哪些东西不能借呢?

第一自己的信用不能借,现在在农村里一些人可能因为在创业的时候或者村里发展的时候需要急用钱,也有的是由于生意急需周转问题找到我们,一般关系比较好的人手里有的话,肯定是借钱给朋友的,所谓的老话就会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对吧,到了时间后人家准时的还了,这个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最近几年由于一些人需要资金周转,难免会去代款,那么现在的流程是要有担保的,那么你如果答应了,如果能还上上还行,如果还不上的话,这个就需要你去承担的,估计这事在村里也都发生过,所以信用不外借!

第二车子不外借,这个车子指的是自家的私家车,不是自行车啊。现在生活好了,一部分人由于做些生意或者在外地打工,手里可能就会存有一点钱,由于现在出门方便,有的人都在农村买了一些小车作为代步工具,主要的还是方便,去哪不用风吹日晒了,以前都是电动车自行车的,现在有了小轿车之后,也是方便了很多,不过有的人可能由于一些问题没有买车,这也在农村兴起了借车热的问题,有驾照没有车,正好你有车,那么出去办事就要去借车开,最近几年因为借车的事也发生了不少事故,借车人出了任何问题后,因为我们都要会被牵连,有的车主还要负一定的责任,甚至赔偿问题都会发生。

第三身份证不外借,现在的人出门必须都要携带身份证出门,有的时候坐车,坐飞机,住宿的时候可能都要使用身份证,所以说现在身份证去哪可能都会用到的,那么就有一些人做一些不好的事或者另有企图。就会去找我们身份证,有的时候一些农民由于不经常出门,也使用不到身份证,觉得没有啥用借了别人,那么这个问题就是非常严重的,有的人使用他人身份证进行办理其他和钱有关系的业务,那么后期有啥问题也会找到我们,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身份证不外借!

第四面对高回报的钱不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农村里难免有人可能会因为手头紧的时候,需要周转一下,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手里有的点钱的话,可能会帮下的,毕竟救急不救穷的事谁都也懂,毕竟都突然出的事大家也了解,但是有的人都是从来没有向你张过口的,突然找到你之后,说有什么生意需要周转下,然后告诉你回报是非常高的,这时如果你相信了,那么恭喜你中招了,我们临村前几年有发生过这样的人,村里人的钱都借全了,后来直接跑了,直接蒸发了,所以对于在农村里赚钱也不容易,所以做啥也要留点心!

以上几种情况也是在现在农村里存在的问题,所以这些事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考虑,比如一些委婉的拒绝的这个问题,都要考虑好,毕竟在农村里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所以还需要自己斟酌,文章中这几种人你们村里有吗?欢迎下方留言评论!我是头条号三农堂广讯,点赞太容易,点个关注更显真情🙏🏻🙏🏻🙏🏻

60年代有一个群体叫“精简退职职工”有人了解吗

我所知道的上世纪60年代精简职工

我今年78岁,岁数大的人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是指1959,1960,1961这3年。59年不明显,60年开始,61年严重。这3年有自然灾害,有勒紧腰带还苏联债,有工作上的失误,农业歉收。困难的重要表现是吃不饱饭。那几年困难到什么程度?反映到人民生活上就是什么都要凭票供应。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不得不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8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1960年8月,中央第一次提出要精减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成立中央精减5人小组。1961年5月,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形势,周总理作关于粮食问题和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如何压法?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中央要求精简城市人口2000万,精简职工,精简对象是1958年原来从农村招工的人,也叫下放回乡。从中央到省地市县乡镇,工矿企业层层下达精简指标。有的没等动员,饿怕了自己跑回农村。我哥哥的同学在鹤岗工作多年了,精简不一定有他。有的广泛动员,写申请,领导批准。61年我18岁,57年14岁转学到鹤岗,58年15岁工作,不在精简之列。

由于被动员回乡的大多是因为"大跃进”进城不久的新职工。同时当时的城市供应比较困难,农村的粮食,副食品可能相对的比城市反而宽松些,由于党的威望高,发出号召阻力比设想的要小,精简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有资料显示,1961年全年精简职工873万人,城市人口减少1000万人,减少粮食销售40亿市。1962年5月中央下更大决心,下乡职工要超过1000万人,下乡城市人口相应地争取超过2000万人。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总数减少了1887万人,全国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

几千万人浩浩荡荡从城市退回农村,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充分体现了当时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在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的决心,力量和勇气。当时精简回乡的职工为我国平稳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0年民政部有个函,符合规定享受本人原标准工资40%救济条件的,应予补办退职救济手续,发给救济费。人社部在连续15年调整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文件,都有"退职”字样,包括60年代精简的回乡职工,提高待遇。

注:本回答有关数字参考了有关资料。

我对此还是了解的,我父亲就是一其中一例。

父亲在1956年初中毕业分配工作到石家庄市棉纺厂工作,当时他们同学有分配到政府做公务员的,有到铁路,大型国企工作的,父亲因为家庭出身差一些,尽管在学校做学生时是班干部,班主任,老师都很赏识,也只能分到刚建成的纺织厂工作(空调工),在纺织厂算是比较好的技术工种。

工作三年后的1960年,父亲加入了党组织(预备党员),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号召农村入厂的工人支援农业,回家乡务农,厂领导碍于其它工人攀比,不得已把我父亲也划入了下放农村的名单。

下乡后,可能公社书记看我父的简历:党员,初中文化,于是把全公社通动力电线的任务交给了包括我父在内的七、八个人,我父负责技术,还让我父到厂里又学习了两个月电工技术就开始去栽杆架线了,一年后,工作完成,技术指标完全合格,父亲也得到了公社书记的赏识。

就在公社想按排父亲在公社工作时,生产队要求我父当会计(据说因为看我父成分高,爷爷一辈也是很本分的人,不敢胆大贪污的原因)后来的四清运动(我父己回厂),我父是村里唯一一个帐目清楚,没沾集体便宜的人。

在农村生活工作两年后,厂里又招工,当时可能是一个姓李的厂长还惦记我父,派人到我村把我父又请了回去,不过父亲的工龄少了两年,退休仅卅七年工龄,不多的退休金,但父亲很知足。

那是58年大跃进失败后的一次纠错,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工厂上班,在60年代初期生活关过后,大跃进后,又一次收缩,很多工程下马后,开始全面清退农村劳动力,鼓励他们从新回农村劳动,扩大农业生产,改善农产品供应紧张。

很多户口所在地在农村的,必须要清退精减,很多职工返回农村去了,这就是当年的精减退职职工的来历了。

我很早就想写这个内容了。今天碰上了这个问答,正好把我知道的一些事写出来。

一九五八年,我国开始要在十五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于是开始了大炼钢铁的热潮,各行各业都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我所在的金竹山煤矿,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极好时机。当时以支援重工业建设的口号,首先在益阳市招来了三百名男女工人,都是一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伙和姑娘。这些哥哥姐姐来到金竹山煤矿,成了矿山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姐姐后的男式女发朝气蓬勃,青春靓丽,在年幼而爱美的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当时因为大炼钢铁也每天在金竹山担煤炭到沙塘湾去)。又在隆回县,风凰县,黔阳县招收了很多农民加入煤矿工人队伍。但是三年的苦日子也跟一着来了,农民饿肚子,工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只好压缩工业规模,把这些工人下放到原地去,这样,益阳市的三百名哥哥姐姐,除留下了一位姐姐(她有文艺特长)外,其余的都回到了益阳市(只有一位姓文的嫁到了金竹山当地农村)。凤凰县当时也是三百名工人,只留下了一位姓田的(他是那位益阳姐姐的丈夫),其余的都下放回凤凰了。黔阳(现洪江市)也是三百人,只留下了一位姓易的,其他的都下放了。隆回,武冈,新化,还有攸县的,株洲,桃江县的也下放了。在这次下放中,文件规定不予下放的,也为了家人的原因,主动要求下放的,如原山东某地的南下干部,桃源某地的转业干部,也主动要求下放了。

就是留下来沒有下放的,很多也不辞而别,据前辈回忆,当时还组织了护矿队,防止工人逃脱,每天值班在必经路口拦截。当时有句顺口溜:一级工,二级工,比不上农民一担葱。可见当时工人生活的辛苦。

一九九O年,在这些工人下放了三十年之后,我们湖南省有一个文件,对这些下放工人,凡是一九五八年以前参加工作的,可以得到原下放单位的民政补助。而一九五八年参加工作的则沒有。于是金竹山煤矿组织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门落实这一政策,我因为身负重伤,不能再下井,便成为这个政策的办事人员,我们按原下放名单逐个摸底,同时地方民政局也寄来了该政策应予落实的申请人资料,我们根据资料,开始走访核实资料,有些下放工人沒想到三十年之后,原工作单位还派人来走访慰问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认为是共产党沒有忘记他们,这些人后来得到了落实,虽然每月只有十几元钱的补助,但多少安慰了他们的心灵。当时补助的钱都是单位出的,国家财政沒有拨款。

上世纪60年代确实有一个群体叫“精减退职职工”,也叫“下放”,把原来属于城市户口的工作人员下放到农村去参加生产劳动,加入到生产队的行列中,城市户口同时也迁移到了农村,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记得我们生产队来了有几户人家,其中有一家人两口子全是教师,也有一家人是原银行工作人员,还有市里的百货公司的售货员。所以各种身份的工作人员都有,城市生活出现了困难,就动员一部分人员去农村参加劳动,以此来渡过暂时的困难。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劳动组织,有一定的韧性,接纳一部分人员是完全可以养活的,同后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方法有点类似,况且这些人来到生产队之后和社员同时参加各种劳动,社员对这些人员从不会另眼看待,他们对参加生产队劳动也从未有任何怨言。大约到了80年代初,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解决被下放人员的问题,有一部分年龄比较轻的人员重新返回了工作岗位,年龄比较大的人员,仍然留在了生产队上,每个人可以领到一定的补贴,钱数不是很多,按月发放,一直发放到去世为止。

英山县毕业证补办电话查询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