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次性就业补助多少呢

陕西一次性就业补助,按照2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

  补贴对象

  西安市中小微企业招用2021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可申请一次性就业补贴。其中高校毕业生是指统招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及留学归国人员。

  补贴要求

  (一)企业应与符合条件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缴纳3个月以上社会保险后,方可申请就业补贴;

  (二)企业规模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国统字〔2017〕213号)有关规定执行。

据了解,陕西省一次性创业补贴标准一般是5000元,也有的是2000元,具体以当地补贴标准为准。补贴对象为在各地境内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创业人员,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贫困劳动力、退役军人、农民工等返乡下乡创业人员。

1、陕西省西安市

根据2021年7月13日发布的《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西安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的通知》,西安市一次性创业补贴标准是:5000元/人。

2、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

根据2021年3月10日发布的《绥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申领一次性创业补贴的通知》,绥德县一次性创业补贴标准是:每人5000元。

3、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

根据2021年10月11日淳化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发布的《关于申领一次性创业补贴的通知》,淳化县一次性创业补贴标准是:实体创业者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网店创业者2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

二、陕西省一次性创业补贴怎么申领?

符合补贴条件的人员,在其创业实体登记注册后7至12个月期间,可以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申请补贴的时候,携带以下资料:

1、一次性创业补贴申领审批表。

2、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申请人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

4、银行卡复印件。

5、就业创业证、毕业证、贫困劳动力证明、退役证等。

其中,西安市一次性创业补贴统一实行线上申报,可登录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西安人社12333微信公众号、西安人社通APP以及秦云就业微信小程序等线上申报。

中国古代十大军师有哪些,在中国十大军师中谁又排第一

谢谢相邀!自古改朝换代,离不开战争。而军师在古代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列古代十大军师,我知道两个版本,而排名第一却是非他莫属!

版本一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姜子牙,张良,范蠡,诸葛亮、刘伯温、王勐、李泌、赵普、姚广孝、范文程。

版本二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姜子牙、范蠡、管仲、乐毅、孙武、孙膑、张良、诸葛亮、赵普、刘伯温

排名第一当属姜尚

要论排名第一,自然要数姜子牙,任何版本排名,第一都是非他莫属,因为他的年代最早,又是军事鼻祖,武圣,帮周文王和武王大败商纣,建立周朝,著有《太公兵法》,是以后兵家用兵宝鉴,当之无愧的千秋军师第一人!

说起古代的这个军师,大多都是神通广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即使政治家又是军事家。

其实他就是现在军队中的参谋长,这个参谋长他还有有一个参谋部对最高长官负责长负责,把侦查的敌情,送给最高长官研究对敌作战方案。

而这个军师一词大多处在古代小说,和流传下来的故事中,忽略了参谋部的成员,神话了军师的作用。

既然是军师我们就不在历史中寻找了,只能在小说中排名了。

诸葛亮排名第一,当之无愧,简单的说一下当时刘备兵不过3000,将不过关张,如此弱势,就能鼎足三国,中国亮功不可没!并且成为千百年来智慧的化身。

其坎周瑜竞能以弱势击败曹操百万大军,谋略有方。

司马懿靠死了诸葛亮,神人也!

30岁不到的陆逊火烧连营800里,让一代枭雄刘备病死在白帝城,实属不减单。

三国里的贾诩谋略曹操,以少胜多,一举扫除袁绍的百万大军。

瓦岗山的军师徐茂公 ,凭三寸不烂之舌,鼓吹鼓十八路反王,给大 隋朝以致命的打击。

汉朝开国英雄,韩信的 四面楚歌,以攻心战,击溃楚霸王项羽的部队,万代传名。

吕布的军师陈宫,给傻子当军师,能让霸主曹操心惊肉跳,也是一代枭雄哦!

《水浒传》里边儿那个卖狗皮膏药的狗头军师吴用,出谋划策,让梁山义军壮大,功劳也不小,知名度也挺高。

排在第十名的姜子牙只会装神弄鬼,不过还是挺有知名度的。

本人学疏才浅,接触的古代人物不多,只能举出这样的十个人了。

所谓军师就是谋士,而不是将。所以,韩信、项羽、周瑜之流都不能算。如果从中国历史上看,十大军师的排名应该如下:

一、姜子牙:姜子牙又人称姜太公,他是老年人努力奋斗的楷模。八十岁开始走运带兵,确实值得后人学习。后人六十岁都想着退休了。单凭这一点,他都能排第一。他的《太公兵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比如:张良。

二、诸葛亮:他能在乱世中扶持最弱小的刘备成功建国,这就是他的功劳。最主要的是刘备的成功居然是按他在隆中卧龙岗中的草堂设想走向而成。没有哪一点是不符合他当初的设想。一个成天唱梁父呤的村夫,居然提前看透天下大势不说,还能帮刘备在强手如林的三国中,从没有任何地盘到逆袭成蜀国国王,确实不简单。更主要的是他还是发明家,这在古代,无人能比。

三、李斯:没有李斯的出谋画策,秦始皇想统一六国有点难。正是在李斯的一篇文章《谏逐客令》,阻止了秦王驱赶他国人才的想法。才能完成了统一大业。同时,郡县制和统一文字都是李斯的主意。他的贡献,只是被后人所遗忘罢了。

四、徐茂公。徐茂公帮助李世民夺得江山,每战必胜。败突厥,灭高句丽,扫灭蒙古薛延陀政权,都是他的神机妙算之中。为大唐的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五、刘伯温:五百年前有个孔明,五百年后有个刘伯温。他的事迹广为人传。为朱元璋统一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他还是预言家,他的烧饼歌迷惑了一代又一代人。

六、荀彧。如果说诸葛亮帮刘备三分天下,那么荀彧帮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当年‘挟天下以令诸侯’的谋略就是他提出来的,当时的曹操还不愿意迎接汉献帝呢。后来,征袁绍、伐吕布都是他提出要敢打,要猛打,曹操才下决心攻克了袁绍和吕布。事后,曹操想让荀彧位居三公之列,可见,他的功劳只是被后世所忽略。

七、张良。他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刘邦的天下还真不是靠他,是靠韩信打下来的。没有韩信,一百个张良也没用。同时,对手的项羽又不听他军师的话,才让刘邦活了下来,自掘坟墓。

八、李岩。李自成的军师。李自成当初的起义被镇压的东躲西藏,就是由于身边没有出谋划策之人。后来李岩的加入,让你如虎添翼。短短几年攻进了京城。如果李自成在进京后听李岩的建议,后面还哪有大清朝的存在。李岩提出:“严肃军纪和招安吴三桂父子的建议,”李自成不听,造成了清兵入关。

九、苏秦,一介布衣,凭一张嘴说服六国结盟,共同抵抗秦国,更主要的是他还兼佩六国相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十、金兀术。从小听评书岳飞传时,就很讨厌这个人。他带着金兵夺了北宋的天下,还杀死了守城的名将宗泽。但从历史角度来说,他不愧为诡计多端,有二把刷子。排在十大军师之末。

这个问题有一定深度了,要把中国古代的良臣辅相罗列盘点一遍,并且通通能够知道生平事迹。还真不是一件易事。

第一应该是诸葛孔明

第二是辅佐朱元章的刘伯温

第三是水泊梁山军师吴用

第四是刘邦帐前箫何

第五是魏国军师司马懿

第六朱棣的和尚军师姚广孝

第七曹操的军师郭嘉

第八春秋时代孙武

第九军师鼻祖鬼谷子

第十最早跟随刘备的徐庶
以上排名除第一位诸葛孔明以外,排名不分先后。

谢邀:

在边疆辽阔的中华大国,历史悠久的长河中,每个时代人都有杰出的军师人才,他们为保国家太平都有具世绝学。在冷兵器时代要评出谁是军师第一,确实难以下决论。

孙膑:是个杰出的军事家,有<孙膑兵法>流传世界。管仲:曾有:若要齐国称霸,必须用管仲之言论。韩信:麻衣出身,帮刘邦打下汉朝天下,有<韩信兵法>之著。范蠡:助极其衰败的越王扫平吴国而得天下。白起:战国时期名将,曾有<神妙行军法>传于世。诸葛亮:还未出山便有隆中对的策划,助一无所有的刘备创建蜀国。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精于天文,兵法,数理辅助朱元璋取得天下。赵普:谋略超人,使宋太祖而得天下。李靖:随末唐初杰出军事家,辅李世民平定唐朝。张良:得黄石公兵书,助刘邦取得汉朝天下。

到此说几句题外话,有古有今,今就成古。不带任何色彩而论中国军师之才,第一位应该是毛泽东。他在红军过度时期,能在飞机,炮火追击下逃出敌人包围之外。四渡赤水更是军事奇谈。和冷兵器相比之下,毛泽东才是无愧排第一的军师家。

古代驴友指南:从士人到僧侣,古人如何游遍千山万水

古代的士人一般情况下就是当官的那些人,他们因为要到其他地方去当官,出门的时候是有路费银两的,然后还有一些护卫,还有一些服务人员,非常像唐僧取经的几个徒弟。

到了某些地方的话,当地的官员还是会出来接待的,送吃送喝,彼此还能够喝酒吟诗作画,看歌舞表演等等。李白就是非常典型的,他的很多周游过程都是因为调动到不同的地方去当官,然后去拜访一些老朋友老熟人,例如,赠汪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诗篇,汪伦就在我们安徽那里面当官。李白从军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千秋雪,不及汪伦送我情。

现在安徽的泾县就有这样的桃花潭。跟新四军的军部所在地相距不远,共同成为风景区。

至于生人出去的话主要靠化缘,到每个地方做一些法事,帮助人家解除一些疑难,顺便看一些病,然后就带上施主们的供奉继续行路了。

作者为高级#创业##旅游##教师#,#怎么生活才能开心快乐##在头条看世界###写作##杭州头条##分享你的今日感悟##我在头条搞创作##每天都值得被记录##8月财经新势力##夏日大作战#

谢邀。古时没有旅游业。旅游者大都以文人,侠客,方士,僧侣居多。他们或驾车骑马,或步行;或手持幡帐乞钵,或卖字售画漫游为主。或拜师,或访友数年或数十年方归,称之为游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能够允许“旅游”,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放原始社会,基本的吃穿问题都难以得到保证,哪有时间去游山玩水。

就以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水平发展的顶峰阶段——宋朝为例,看古人如何走马观花。

虽然两宋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但农民出行机会还是很少。有时间有钱出行的,主要是官、兵、商、出家人中的和尚、道士。

以僧人为例,通常和尚剃度后,便可自由走四方,游方各地寺庙,或参见高僧,研习佛法精要。但,僧人每年中有三个月是不允许出行的,这期间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寺庙里。四月十五日古称“结夏”,或“结制”。从结夏开始,僧人们得呆在庙里,念经做法事“每日六时修忏,祈国安民,其僧人一刻不敢妄出”寺庙为国为民祈福,僧人们自然不敢怠慢。

直到七月十五日,“孟兰盆节”,宋称“解制日”,这时寺庙大小僧尼,纷纷解除封印。出游、行脚、受业、不再受限制。固“解制”和“结制”是宋代佛教最为重要的节日。

回到问题上来,僧人到底如何出行的?

北宋时,宋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根据《太平环宇记》、《元丰九域志》等书的记载,全国大体有四条主要交通干道,它们以都城开封为中心,纷纷向全国西、东、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如西路由开封出发,可通阳谷入长安,再入西北达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向西南可至四川重庆等地。

相比而言,南方的路况要比北方要好。北方多为泥土路,碰上雨天,如“行泥淖”,而南方街道“皆甃以砖”。

当时地图、指南针在宋朝民间已十分流行,比如著名的全国性地图,就有《淳化天下图》、西安碑林《华夷图》、苏州文庙《地理图》等,人们赶往临安,怕迷失方向,购买地图必不可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


指南针,在宋朝终于浓墨登场,《梦溪笔谈》就谈到“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南宋时,船上普遍装有指南针导航。如《诸藩志》记载“舟舶来往,唯从指南针为则”。

交通运输方式,出了传统骑马、骑驴、骑骆驼出行,宋人已经发展出了各种客车、公交车、货车等多种形式。

只不过,这些车子,不是机器引擎推动,而是靠牛、马来拉动,如长途巴士,用三头牛来拉,称“三牛厢车”,分上下两层,轮子巨大,比人高。

另外轿子、山舆、竹舆等人力轿,大行其道。可以说,在宋朝只要你有钱,就能享受五星级的运输服务,当然咯,比起现在,就是太慢了。

古代的士人、僧侣、侠客,游山玩水.,他们多以步行为主。会朋访友,是为多练武功,过去有武壮元,功练好了,还可以参加官办的各种武功竞争比赛。得名次有奖,还可封为武官。统领军队。文人墨客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很多有名的文人,都是以车马为陆地交通工具。水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他到处游山玩水,会师访友。是由境而生情,产生诗性大发,然后好诗就出来了。再相互作诗比赛,优秀诗人也就此产生了。这些文人墨客,武侠壮士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加上游玩中文人卖字画,武人卖武艺也可挣些钱。所以古代多是这些人游山玩水的多。

你知道多少个的中国古代皇帝的年号?至少五个。秦到清

因为历史上的年号太多,只说一些比较有名的帝王和时期的年号

汉武帝 (没有按时间顺序)

元封 (因为那一年,汉武帝在泰山封禅)

元狩 (据说是因为汉武帝狩猎的时候获得了一只象征祥瑞的怪兽)

元朔 (卫青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设立了朔方郡,也说是因为改正朔)

元鼎 (汉武帝在汾河上获得了一尊宝鼎)

建元 (汉武帝最开始使用的年号,象征开始)

太初 (汉武帝使用了新的历法)

天汉 (银河的意思)

征和 (征伐四夷天下和平)

后元 (最后一个年号)

东汉末年(汉灵帝继位到汉朝灭亡)

建宁 熹平 光和 中平(三国演义开头都提到了这些年号,发生了许多天下大乱的前兆)

初平 (元年就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间)

兴平 (汉献帝最艰难的几年)

建安 (著名的建安时代,读过三国的都知道,主要的三国故事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三国

(魏 黄初 青龙等) (蜀 章武 建兴 景耀等)( 吴 黄武 嘉禾 甘露等)

西晋

太康 (因为太康二年,盗墓贼挖出了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颠覆传统史学的一批竹简)

隋朝

大业 (中国历史上最大气的年号,可以想象隋炀帝杨广登基的时候,是多么的意气奋发,踌躇满志)

唐朝

武德 (高祖李渊的年号,武德九年 玄武门之变)

贞观 (李世民的年号 后世称之为“贞观之治)

永徽 总章 显庆 麟德(唐高宗李治的四个年号,这段时间,相继灭西突厥、高句丽等国)

开元 (唐玄宗的年号,唐朝最鼎盛的时代)

天宝 (唐玄宗后期的年号,政局逐渐腐败)

宋朝

太平兴国 (宋太宗的年号)

大中祥符 (宋真宗的年号)

宣和 (宋徽宗的年号,水浒传故事发生的年代)

靖康 (宋钦宗的年号 也是亡国和耻辱的年号)

明朝

洪武 (朱元璋的年号)

宣德 (朱瞻基的年号 喜欢斗蟋蟀的皇帝)

正德 (朱厚照和李凤姐的故事比较有名,所以知道的比较早)

嘉靖 (不上朝的皇帝)

万历 (比较有名 有一本书叫万历十五年)

崇祯 (悲情的皇帝)

另外还有南明的永历 弘光 隆武 绍武等

清朝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这些都是离我们比较近的,电视里出现的也比较多,基本都很熟悉)

民国(1912到1949)

年号自汉武帝时期始至伪满洲国康德时期止,有很多年号。我把我还记得的写在下面。

汉武帝曾有元狩年号前122-前117,汉刘玄年号更始公元8—23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青龙年号公元220—226年,隋文帝杨坚年号开皇,581-605年,隋炀帝杨广大业年号,唐高祖李渊年号武德618-626,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号626-649,唐高宗李治永徽年号,宋仁宗庆历年号,宋钦宗靖康年号1126-1127,元顺帝妥欢帖木儿至正年号1333-1368。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1368-1398.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年号1398-1402.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1402-1424.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1425.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徳1426-1434.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1434-1450.明景帝朱祁钰年号景泰1451-1457。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年号天顺1457-1468.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1468-1488年,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1488—1506,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1506—152l,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1522—1566,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1567—l572,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1620,在位28天,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1621-1627。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1628—1644。南明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1644—1645。南明唐王朱聿健年号隆武1646-1647。南明唐王之弟朱聿粤年号绍武1647—1647。南明永明王朱由榔年号永历l647—1662。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1616—1626,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1626—1636,崇德1636-1643.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1643—1661,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1661-1722,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1723-1735,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1735—1796,清宁宗永炎年号嘉庆1796—1820,清绵宁年号道光1820—1850,清文宗奕纻年号咸丰1851-1861.清穆宗载淳年号同治1861-1873,清徳宗载湉年号光绪1874-1908.清废帝溥仪年号宣统1908-1912.2.12,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年号洪宪1916年一月至三月83天。伪满洲国溥仪年号康德1932-1945。

秦始皇年号嬴政。汗武帝年号是建元,意思是新年第一天。武则天的年号是大周。明朝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清朝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爱新觉罗弘历年号是乾隆。朱由检年号是崇祯。

匈奴使者见到十二金人为何纷纷下跪叩拜

有的时候不得不感慨人类的想象力:既然都叫金人,那就索性把两个“金人”联系到一起。只可惜,虽然同叫金人,十二金人和祭天金人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祭天金人

话说公元前121年,年仅19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大帝任命为骠骑将军,率兵出击河西地区。结果,经此一役,霍去病不但一举收降了浑邪王、休屠王部共四万余人,更是收获了一件匈奴人的宝物——祭天金人。

匈奴人原本祭天就选在了现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甘泉山下,而此地的负责人正是休屠王,所以祭天金人一直由休屠王部保存。结果被霍去病端了老巢,连匈奴的珍宝也夺了去。此后,霍去病将祭天金人安放在了甘泉山下的甘泉宫中。

匈奴人如果见此祭天金人,自然是要跪拜的。


十二金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曾下令将天底下的兵器都收上来了,统一聚集在咸阳,并将之熔铸成十二座金人。

《汉书·五行志》: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监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在《汉书》中,有关于十二金人更加详细的记载,即因为在临洮边上,有人看见了十二个身高有五丈(约11.5米)、脚长六尺(约1.4米),穿着夷狄服饰的。正赶上这一年秦天六国,所以秦始皇觉得是祥瑞,所以铸造了十二金人。

祭天金人与十二金人有没有关系?

之所以有人将祭天金人和十二金人联系到一起就是因为《汉书》中的“夷狄”二字,一般来说,东方的少数民族称“夷”,北方的少数民族称“狄”,而“夷狄”也不过是指与当时中华民族的不同服饰而已。可见,十二金人与祭天金人服饰相同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大小就更是天差地别了。祭天金人是祭天之用,其尺寸要小得多得多。甚至有专家认为新疆出土的希腊战神阿瑞斯,就是当年匈奴祭天金人的样子。


所以说,汉初匈奴使者见到十二金人为何纷纷下跪叩拜,这一说法很可能就是来者附会之辞。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其祖先是夏后氏(夏朝君主的氏称),这个说法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匈奴传》。

夏朝被商汤灭之后,夏桀的一支后人逃往北方,在阴山地区定居起来,随后征服吞并了周围的部落,最后形成了匈奴族,匈奴单于每年的秋天都会在鄂尔多斯祭祀龙神。

匈奴大部分生活在北方的戈壁大漠、草原上,随着中原王朝的内乱,他们乘势南下,占领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将匈奴驱逐回草原,这批秦军便留在了边关,镇御匈奴。

秦始皇驾崩之后,胡亥得位,秦朝天下大乱,镇御北方的大军一部分被迁回中原,抵抗秦末起义军,匈奴再次乘势崛起,他们再次南下侵略,汉高祖刘邦统一全国之后御驾亲征,差点命陷匈奴,这时的匈奴在战场是按着汉军摩擦,直到汉武帝即位之后,这种局面才开始转变,汉武帝依靠全国之力将匈奴打跑。

在两汉期间,汉朝大多以联姻的方式,与匈奴保持和平,尤其是西汉初期,匈奴在汉朝面前基本是仰着头走路。但是有一次匈奴来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在广场看到几个金人,居然急忙下马跪拜,这让人不解。

说到十二金人,大家最熟悉的便是秦始皇铸造的十二金人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将六国的武器收集到咸阳,将其铸造成十二金人,这十二个金人后来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匈奴的金人是不是秦始皇铸造的那一批?这个可能性极低,秦始皇铸造的金人非常大,重千石,难以搬运。

匈奴的金人不叫十二金人,叫祭天金人,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是匈奴用来祭天的,而且是其中最核心的信物,每年的特定时间,众多匈奴人在匈奴单于的带领下朝拜这祭天金人。

匈奴的祭天金人为何在西汉都城长安?

这几个金人能够到长安来“旅游”,全仰仗冠军候霍去病,元狩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1年,十九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率军收复河西走廊及湟水地区,霍去病于春、夏两次出击匈奴,匈奴大败,死伤四万多人,五个匈奴王和其他一百多个王室成员、大臣被俘虏,随军押往长安。

霍去病在匈奴休屠的王城中获得了匈奴的珍宝祭天金人,他将其带回长安,并放置在长安旁边的甘泉宫内。

一次,匈奴单于遣使者前往长安拜见汉武帝,他们在甘泉宫见到了祭天金人,随即向金人跪拜。他们跪拜金人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跪自己的信仰。

匈奴人的信仰与“金人”有关,即所谓休屠部的祭天金人。另外,巨型人像又叫做“翁仲”,本来就是草原族群的音译词(鬼神)。所以,汉初匈奴使者见到长安长乐宫大夏殿前的十二金人时,就会像见到了自己家乡的宗教形象,因而跪拜,这是可以发生的事情。

翁仲:中原和草原上的“金人”

秦始皇二十六年,就是著名的公元前221年,天下统一。秦始皇忽然收聚天下兵器,销铸成十二个铜人(铜即金),立在阿房宫门口。这些铜人的最鲜明的特点是穿着“夷狄服”,身后还刻着铭文,只留下来一条,也是歌颂秦始皇伟业的。秦始皇铸造十二个铜人的原因,是因为有人见到了临洮附近出现了12个穿着夷狄服饰的巨人。秦始皇以为是警示,戒其“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这个原因似乎有点牵强,属于一种典型的儒家式解释。

《汉书·五行志》: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监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徒著长乐宫大夏殿前……坐高三丈,铭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

汉武帝时,霍去病伐匈奴,俘获休屠王祭天金人,但是没有提到几个,大概只有一个。这个祭天金人与秦始皇阿房宫门口的12个是否有共同点呢?这个祭天金人有什么含义呢?东汉人实际上就给出了答案,著名注释家高诱注释《淮南子·汜论训》的时候说道,秦始皇的那12个金人,名字叫做“翁仲”、“君何”。曹魏明帝时,从长安将12铜人迁徙至洛阳,但是铜人太重了,于是就在洛阳山寨了两个,当时的史官也说铜人就是翁仲。

(山东 汉代石翁仲)

那么答案就很清楚:秦始皇铸造的12个金人其实就是“翁仲”。考古学家林梅村先生认为,汉代的翁仲,可能与阿尔泰诸族的石像崇拜有关,翁仲很可能就是蒙古语的ongon(偶像),当时的匈奴语言中的偶像崇拜,大概与这个词发音也差不多。所以,翁仲实际上是个音译词。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12个铜人都着夷狄服了?那就是说:霍去病俘获的祭天金人,也是翁仲。

《三国志》:魏略曰:是岁,徙长安诸钟懬、骆驼、铜人、承露盘。盘折,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大发铜铸作铜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马门外。
高诱《淮南子•汜论训》注: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长人见于临洮,其高五丈,足迹六尺,放写其形,铸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也。
三国东吴谢承《后汉纪》:铜人,翁仲其名也。

(汉代 玉翁仲)

追根溯源来自东夷文化

匈奴人的这种信仰是有线索可寻的,即来自东胡。近年来,网传一本金日磾家族的《赐姓金氏族谱》说到匈奴休屠部本来是在东海之滨的,该族谱有一句“祖迪为夷正,懂夷语,训制荒服,守东海焉”可为证。这就是说,休屠部实际上就是辽西渤海一带的屠何人。因为休屠是“休屠各”的省略,也就是屠各,屠各与屠何,在上古音是相通的,休字,很可能就是“西边”的意思。

《逸周书·王会篇》:屠何青罴,东胡黄罴。
《墨子·非攻篇》:古屠何亡于燕代胡貉之间。
《管子·匡君》:……中救晋公,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尹知章注:“屠何,东胡之先也。”

那就是说,屠何人是在东胡或者匈奴崛起时才从东海辽西,迁徙到西部草原的。屠何被认为是东夷人,与殷商的孤竹、目夷等有着密切关系,长于宗教、擅长祭祀礼仪等,是一个祭司色彩非常浓厚的族群。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东胡之后,将屠何人兼并,迁徙至西部草原,册命为休屠各,为刚刚崛起的匈奴帝国世守祭司之责。《汉书·金日磾传》证明了这个猜测,匈奴王认为休屠人擅长铸造金人,于是就命其为“祭天主”。

匈奴人何以会如此看重休屠人?原因很简单,草原上到处都能见到鹿石、石像,但都是石头做的,而休屠人能够做尺寸很大的铜人,这就非常牛逼了。而秦始皇搞的铜人,重量可能达到数十吨,当然就是一种技术能力的炫耀了。

《汉书·金日磾传》: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武帝元狩中,票骑将军霍去病将兵击匈奴右地,多斩首,虏获休屠王祭天金人。……本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因赐姓金氏云。

秦人与东夷的关系

这个时候再回到篇首的问题,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按照秦本纪,嬴姓人也是玄鸟所生的,于殷商时期相当显赫,有一支族人在西戎戍边,秦人就是这支诸侯的后代。秦人在西戎之地也很早就与戎人通婚。这就很清楚了,擅长铸造金人的休屠/屠何人与秦人的身世相通,最后也都能指向殷商帝国,再往上追溯,则是红山文化的祭司气质。

秦人显然也有这种祭司文化的传统,与戎狄交往之后,也引入了翁仲文化,于是就在帝国刚刚建立之时,空前绝后地铸造了12个巨型铜人,象征十二地支、天下一统。秦始皇死后,又造了千军万马的陶俑人像。汉代以后,翁仲文化非常盛行,小到可以随身佩带的小翁仲,大到巨型石像,考古发现可谓非常之多,迄今为止,山东已经发现了13尊大型石翁仲,也都是胡人胡服形象。在民间文化里,翁仲还可以辟邪。

(南宋 石翁仲)

淳化高中毕业证样本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