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华的介绍
  2. 毓秀是哪国人
  3. 为陕甘宁苏的建立奠定基础的人是谁
  4. 榆林学院毕业证是什么颜色
  5. 落叶的作者柯蓝是谁

林华的介绍

林 华(1913 06.24 - 1997 03.11),化工专家。江苏无锡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员、陕甘宁边区军工局工程师、西北铁厂厂长、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总工程师、吉林化工公司经理。

建国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工局副局长,化工部技术司司长,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兼兰州化学工程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国家科委二局局长,国家计委副主任。

在恢复东北工业和创建发展中石油化学工业的工作中成绩显著。

1986年开发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及顺丁橡胶,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编有《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毓秀是哪国人

毓秀是:中国人。

书法家钟毓秀是汉族人

钟毓秀,本名钟灵 字毓秀,1921年8月出生于山东济南。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旋被派往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做文化教育工作,并在延安各报刊发表木刻、漫画作品多幅,设计了“宝塔山”邮票。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主席秘书。

为陕甘宁苏的建立奠定基础的人是谁

谢子长(1897年—1935年2月21日),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号浩如,化名冬阳,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市)枣树坪人。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

1934年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人,指挥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围剿”,谢子长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3]

2009年谢子长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4]

为陕甘苏区的建立奠定基础的人是:刘志丹。

刘志丹,名刘景桂,字子丹、志丹,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陕甘红军、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1922年,刘志丹考入榆林中学,与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教师交往甚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秋,被党组织选派到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军事,结识了恽代英、萧楚女、陈赓、唐澍等共产党人。在党组织的教育和这些优秀共产党人的关怀与直接影响下,他刻苦学习,严格训练。1926年10月毕业后,被党组织派往冯玉祥国民军联军工作,任第四路军政治处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被冯玉祥“礼送出境”,党组织派他返回陕西工作。1928年5月,刘志丹等人领导渭华起义,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渭华起义失败后回到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1930年,发动太白起义,组建南梁游击队。1932年1月,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由晋西游击队改编)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此后,刘志丹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学习井冈山斗争经验,将武装斗争的重点放在山大林密、人烟稀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陕甘边区。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1932年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刘志丹任政治处长、参谋长。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荔园堡成立,刘志丹任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谢子长。

谢子长,陕甘苏区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896年1月生于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

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12日,与唐澎等领导了清涧起义。起义失败后,奉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到陕西洛南许权中旅工作,1928年5月参加了渭华起义,任军委委员兼三大队队长渭华起义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又委派他和刘志丹同去陕北开展兵运工作1932年5月,领导了甘肃靖远兵变。

1932年初至1934年,历任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治委员等职1934年8月在反“围剿”斗争中负伤,次年2月21日逝世,时年38岁。

榆林学院毕业证是什么颜色

绿色

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陕西省最北部的高等院校,也是榆林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

落叶的作者柯蓝是谁

柯蓝,当代作家。

原名唐一正,1920年生,湖南长沙人。

1937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先后任延安群众报社记者、主编。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写成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

1945年写成反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建国后,在上海历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副所长、《文艺月报》编委等职。

1958年与文秋合写长篇小说《蔺铁头红旗不倒》。

1961年回湖南深入生活,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有:与文秋合写以秋收起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暴动》(原名《秋收起义》),以及反映海军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祖国海岸》,短篇小说集《竹楼夜话》,散文集《起飞的孔雀》、《上海散记》、《火车上的少校》,散文诗集《朝霞短笛》,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儿童文学作品《王孝和的故事》、《雾海枪声》、《马戏团的秘密》《少年旅行队》等。

陕甘宁边区毕业证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