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江湖特产必买清单
  2. 郴州古镇排名
  3. 24节气的风俗和传说
  4. 二十四节气由来及习俗

东江湖特产必买清单

必买狗脑贡茶,狗脑贡茶属绿茶,其特点为:外形条索紧细、巧曲奇卷、银毫满披,色泽绿润灵雅;内质经冲耐泡、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高锐持久,滋味鲜厚醇爽、回味悠长,叶底嫩匀。是外形内质兼美、色香味形俱佳的名优茶精品。

湖南省郴州东江湖特产有:

  酒类有:香醇的白露酒、糊质酒等白酒系列和鲜美的青岛啤酒、东江湖啤酒系列。

  茶类有:古代专供皇帝品尝的狗脑贡茶,生长在兜率仙岛上的高档绿茶—楚云仙茶,东江库区茶厂生产的优质仙龙茶、东江毛尖、东江银毫茶系列等;

  鱼类有东江湖生态鱼系列(珍贵的银鱼、鲜嫩的桂鱼、鲜美的翘嘴鱼、大雄鱼、工程鲫鱼、小干鱼等);

  山珍类有:玉兰片、香菇、木耳、蕨粉、笋干、干蕨、神农春系列红薯粉等;

  水果类有:东江密橘、碰柑、夏橙、脐橙及四季时兴水果应有尽有;

东江湖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湖泊之一,这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特色美食。以下是一些东江湖地区的特产,供您参考:

鲜活水产品:东江湖是一个水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您可以购买新鲜的鱼类、虾类、蟹类等水产品,品尝当地的湖鲜美味。

莲藕:东江湖地区盛产莲藕,莲藕肉质鲜嫩,口感清爽,可以制作成各种美食,如莲藕糕、莲藕汤等。

草鱼:东江湖的草鱼肉质鲜美,适合烧煮、红烧等多种烹饪方式,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桂花糕:东江湖地区以桂花糕闻名,这是一种以桂花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传统糕点,口感软糯,香甜可口。

荷叶粽子:东江湖地区的荷叶粽子制作工艺独特,采用当地特产的荷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口感香软,是传统的节日美食。

茶叶:东江湖地区的茶叶也很有名气,您可以购买当地产的绿茶、红茶等品种,品味浓郁的茶香。


请注意,以上是一些东江湖地区的特产推荐,具体购买清单还需根据您的个人口味和需求来确定。在购买时,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注意保质期和食品安全。

东江湖特产有东江湖香鱼干、狗脑贡茶、资兴玉兰片、香菇、木耳、蕨粉、笋干、干蕨、红薯粉、东江密橘、碰柑、夏橙、脐橙、白露酒、糊质酒等。其中白露酒属于米酒的一种,发源地是郴州地区的永兴县、资兴县、三都、蓼江一带,自古以来,郴州民间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白露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郴州古镇排名

郴州市地处湖南省的南大门,许多乡镇的历史有两千年以上。能够称之为古镇的有以下地方:北湖区的芙蓉镇,石盖塘镇。

苏仙区的下湄桥镇,马头岭镇良田镇,西凤渡会兵。

资兴市的木根桥镇,三都镇。

永兴县的马田镇,高亭司镇。

桂阳县的洋市镇,方元镇。等等

24节气的风俗和传说

1.

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

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自己的丈夫,提着两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还要为自己的儿女拉保保(父母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的意思)。

3.

惊蛰 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为庄稼防虫,这一天,还要“打小人”驱走霉运。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

4.

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

二十四节气由来及习俗

二十四节气始于上古,产生于黄河流域。

1.

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

2.

立夏这一天在我国沿海一带,有“斗蛋”的民俗。是日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煮好鸡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

3、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习俗。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24个节气名称中,有表征季节变化的“四立”,表明太阳运行极点和中点的“二至二分”,表现温度变化曲线的“三暑、二寒”,表示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成熟程度的“蛰、清、满、芒”,表达降雨、降雪时间、强度的“二雨、二雪”和表现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二露、一霜”。此外,还进一步细分出七十二候,包括40个反映动物迁徙、鸣叫等的候应,13个反映植物生发、开花等的候应,6个反映水、冰、雨、露、泉的候应,13个反映天、地、气、风、雷、电、虹的候应。这些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找到的变化规律,是中国先民认识自然的基本依据,也是人们顺应自然的重要指针。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来自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分。

      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髓,它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就从今天的“小寒节气”开始,弯豆将系统编撰一套与二十四节气相关、与个人感触和民间传说、习俗等相结合的二十四节气。

资兴市三都中学毕业证样本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