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僧渡江谁做得对
  2. 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二僧渡江谁做得对

法一做的对。和尚法一和宗杲从洛阳躲避战火渡过长江,他们每个人携带一个斗笠。宗杲的斗笠中有一枚黄金的钗子,常常自己检查看。

法一窥探了解了这个情况,在宗杲起身上厕所的时候,法一立即找出金钗扔到江中。宗杲回来,发现丢失了金钗,吓得不敢说话,脸色大变。

法一呵斥他说:“我和你一起学习,是为了明白生死大事,你却还惦记着这种东西啊?我刚才已经为你把它扔到江里了。”

宗杲打开行李里做礼的道具,一边做礼一边前行。

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楚国人在渡江时遗失了剑,他们在船上刻下了记号,认为剑掉在了江中。等船到达目的地后,他们沿着记号在船上寻找剑,却没有找到。刻舟求剑的结果是失败的,因为行为处事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时间空间为转移。

楚人刻舟求剑是一个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的故事。故事中,楚国的人在划船过河时,不小心将剑掉入了水中。他们停下船只,用刀在船上刻了一个标记,希望等到水退后能够找到剑。然而,当水退去后,他们发现剑已经被水冲走了。

所以,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是他们没有找到剑。这个故事常用来形容人们固守旧观念、不愿改变的行为。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及时调整策略,不要固守过去的方法,以免错失良机。

结果是:剑不得

原因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道理是:行为处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时间空间为转移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的著作一《吕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

最后没有在这个位置找到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

江中毕业证丢失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