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因斯坦毕业于什么学校
  2. 卖火柴的小女孩译者是谁
  3. 计算机祖师爷

爱因斯坦毕业于什么学校

1.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士工业大学

2.爱因斯坦上过的学校

<1>1886年,在慕尼黑公立学校(Council

School)读书;在家里学习犹太教的教规1888年,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2][3][4]。1905年,爱因斯坦获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语/英语: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美国和瑞士双国籍的犹太裔物理学家。

1 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2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瑞士最著名的工程、科技和管理类高校之一,对于学生的专业要求非常高,爱因斯坦在此期间受到了教育和培养,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打下基础。
3 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学位,学习期间也接触了众多的科学问题,这也激发了他更多的探究欲望。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也因为他的贡献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地标之一。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士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卖火柴的小女孩译者是谁

叶君健,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叶君健翻译的。此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安徒生童话全集》也有叶老的译本。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在圣诞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叶君健(1914年生)

  湖北省红安县人。少年时代在村里读私塾。1929年到上海读中学。1933年进武汉大学读外国文学,并用世界语写了短篇小说集《被遗忘的人们》。大学毕业后,到日本东京教授英文和世界语。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后到武汉。武汉失守后去香港,编《中国作家》,大量译介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作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到重庆,在重庆大学等校任教,并翻译外国文学作品。

  1944年接受聘请去英国各地演讲,后留在剑桥大学任教,并翻译外国文学,并翻译安徒生童话。同时,用英文创作了长篇小说《山村》、《它们飞回南方》等。

三年级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选自《安徒生童话》,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译者是叶君健。

叶君健(1914年-1999年1月5日)1914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民盟成员。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中国作家,翻译家。又是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宣传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部著名的童话故事,原作者是丹麦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童话故事,其中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

计算机祖师爷

伦·麦席森·图灵,英国科学家。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他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人们为纪念其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而专门设立了“图灵奖”。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而获得数学奖学金。在剑桥,他的数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1935年,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左右周期性的等价”发表于《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同一年,他还写出“论高斯误差函数”一文,这一论文使他由一名大学生直接当选为国王学院的研究员,并于次年荣获英国著名的史密斯(Smith)数学奖,成为国王学院声名显赫的毕业生之一。

1936年5月,图灵写出了表述他的最重要的数学成果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该文于1937年在《伦敦数学会文集》第42期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的注意。

1937年,阿兰·麦席森·图灵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可计算性与λ可定义性”则拓广了丘奇(Church)提出的“丘奇论点”,形成“丘奇-图灵论点”,对计算理论的严格化,对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1936年9月,阿兰·麦席森·图灵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学习,并与丘奇一同工作。在美国期间,他对群论作了一些研究,并撰写了博士论文,1938年在普林斯顿获博士学位,其论文题目为“以序数为基础的逻辑系统”,1939年正式发表,在数理逻辑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托马斯·约翰·沃森,男,出生于美国纽约,(1874年2月17日-1956年6月19日),毕业于美国埃尔米拉商业学校。

1896年进入美国“全国收款机公司”担任推销员,1914年进入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任公司经理。

1924年改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为IBM公司,成为IBM的创始人,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国外毕业证1914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