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沾益地名由来

沾益地名由来

据《云南省各县疆域资料》:普垢归顺元世祖,即以其地封之,而改同州县之制,命曰:沾益。意盖从宽处理,使沾朝廷之益也。

沾益地处珠江源头的南、北盘江分水岭多山地带,地貌以滇东高原丘陵为主。最高点为菱角老黎山海拔2678米,最低点为德泽热水村牛栏江河谷海拔1650米。较大的山有马雄山,东北—西南走向,是南、北盘江和牛栏江的分水岭,珠江的发源地。

沾益”在汉代建立郡县行政区域时的名称叫“宛温县”。以后的三国、晋代、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十国、宋代都是沿袭使用“宛温县”名称。

“沾益”一名是在公元1276年,即元代至元十三年,元政府设曲靖路总管府,当时置“沾益州”方始用该名称,“沾益州”辖区有:交水、石梁、罗山三县。属曲靖路总管府所辖。“沾益州”一名从元代开始使用后,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的1913年,才改为“沾益县”并使用至今。

因乌撒与沾益接壤,有五尺道相连,乌撒又得益于沾益大片土地,另设千户所(乌撒卫后所)控制,但仍隶乌撒。后乌撒土司归顺元世祖,遂设沾益州,意为“沾连得益”。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沾益县。

      秦修“五尺道”延伸至沾益。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郡,郡属苑温(今沾益县)。唐置西平州,治今沾益,为沾益州城之始,但仅存13年就改为盘州,西平州废。沾益老城系宋朝大理国磨弥部蛮蒙提所建,名易陬笼。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沾益州,隶属曲靖路总管府,下辖交水(易陬笼更名为交水城,今沾益)、石梁(今宣威)、罗山(今富源)3县,州府驻地石梁。明天启五年(1625年),州府由石梁迁交水,沾益一直作为州县行政区沿袭下来。民国二年(1913年)改沾益州为县,称沾益县。建国后曾几度分合:1950年3月成立沾益县;1958年4月沾益、曲靖两县合并为曲靖县,县政府驻沾益。同年11月马龙县并入曲靖县;1961年4月恢复马龙县制,马龙县从曲靖县分离出来。1965年7月恢复沾益县制。1983年9月撤销曲靖、沾益两县,设立县级曲靖市。1997年,撤销原县级曲靖市分设沾益县、麒麟区。1998年4月25日,沾益县正式成立。2016年4月1日,国务院对云南省人民政府提交的《关于撤销沾益县设立曲靖市沾益区的请示》作出了批复,同意撤销沾益县,设立曲靖市沾益区,以原沾益县的行政区域为沾益区的行政区域。 6月1日,正式撤县设区,挂牌成立。

        “沾益”二字地名由来,始于公元1267年元世祖命名。忽必烈命名理由:

         其一,此地民族善养绵羊,习以毛毡为衣,当时中原及北方人称此民族为“毡夷”,有贬称,不可取。

        其二,此地有寨子“阿雾云”、“阿着地”,“阿雾云”彝语为大山隘口,“阿着地”彝语为坝子。两者连语为“过了这个隘口就是坝子。”

        普垢作为大理国的“皇亲国戚”几代居此水城(现存有段王残碑数字可证),封守其军事要地,被元世祖招降并予以善待。故元世祖考量后命名“沾益”。

         明之几版本《云南通志》记涉有误!元代之云南儒学教授朱元音有文详述,他还述:“沾益州居南北盘江之间”。此述才被明洪武初宋濂予以采纳入撰《元史》。

         沾益州府几经迁移,首先在阿着地之水城,明永乐初迁移石梁县(今宣威),见史料述:“易州于石”。后来明末天启年间土司安氏起义,州府被迫迁移交水县(今沾益)。

“沾益”一词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朝设立云南行中书省,“省”下辖路、府、州、县,委任土著民族中的上层份子充当土官,实行“羁縻政策”。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的磨弥部设沾益州,寓意“利益均沾,共同治理”,体现了元朝中央政府与云南土著民族上层在维护共同利益下的相互妥协和相互结合。沾益州属曲靖路总管府管辖,州下辖罗山(今富源)、石梁(今宣威)、交水(今沾益)三县。明代时期的管辖范围为今宣威、沾益两地,州设在宣威境内,由流官和土知州(安姓土司)共同治理。清康熙、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沾益州土知州安于潘被云贵总督鄂尔泰革除,沾益州北境改称宣威州,南境(交水县)改称沾益。民国时期的沾益县辖区与现在大致相同,但是今天麒麟区的珠街乡、茨营乡、东山镇属沾益县管辖,分别称珠街镇、安平乡、宁和乡。

沾益县第一中学高中毕业证图片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