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子监的意思是什么
  2. 大清国学生墓的含义
  3. 国子监几年毕业
  4. 清代太学生和秀才谁的职位高
  5. 太学和国子监共同点

国子监的意思是什么

国子监,又称太学、太学礼部,是中国古代设立的最高学府之一,用于培养官僚阶层的人才。它受东汉贾谊《过秦论》里振兴儒学的影响而兴起,起源于唐代,定名为太学。北宋继承唐代制度,设立国子监,以培养官僚阶层的人才。元、明、清都沿袭了这一制度,并进行了多次改革。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主要包括六经、经史子集、国史、兵法等课程。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的母校,如朱熹、周敦颐等。

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

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

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文名

国子监

外文名

Guozijian,The Imperial College

别名

太学

作用

培养各民族人才,促进文化交流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首先,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是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另外,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唐、宋、元、明、清时称国子监。

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国子监的教学科目是:礼、乐、律、射、御、书、数等。

当时谋求仕途发达的文人学士们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毕业于国子监、殿试时考取进士金榜题名并刻名于孔庙,从而光宗耀祖,在家乡刻立牌坊,还可飞黄腾达,在朝中做官。

当时国子监不但有中国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

明初,国子监先后改称北平郡学、国子学,后固定使用了国子监的名称。

由于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所以北京的国子监又称北监。

国子监是古代中国设立的中央教育机构,其职责是选拔、培养和管理官员及学者。

其原因是在封建王朝中,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科举考试,“国子监”是为了培养优秀的考试人才而设立的学院,其中包括经学、史学、文学、政治、军事等各门学科。
内容延伸:国子监产生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变革。
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科举制度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中国国子监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都收藏和展示着国子监的历史文物和实物。

大清国学生墓的含义

国学生又称国子生,亦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为官员子弟。清初时国子监实行积分法,为其后考职之制,分等录用。

清后期,设置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毕业考试合格的,分别授予进士、举人等出身,给以一定的相应官职。“大清国学生墓”就是清朝某个国学生的坟墓。

国子监几年毕业

国子监的监生坐监的期限,始初各种贡监生并不一样。恩贡、难荫、由廪生出身的副贡,时间昀短,为6个月。其他有8个月、14个月、24个月的。例监昀长,为36个月。1727年规定,各监生肄业,均以3年为期。修业期满后,可应吏部铨选,以教谕、训导等选用当值等

清代太学生和秀才谁的职位高

      职位一样高。

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在科举时代,太学生的地位却相对较低。其学生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之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五贡”。他们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须参加乡试。惟一的照顾便是无论国子监生之籍贯为何地,皆可应试于顺天府(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市)。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则多被用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而俸薄,权轻而利小。

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他们只有秀才功名,毕业多用做“县丞”。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太学和国子监共同点

太学和国子监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是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是汉代四大学术教育机构之一,国子监是宋代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两者都曾是官方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太学和国子监在教学内容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但是太学还会教授其他学科,如算术、历史、天文等。在教学方法上,两者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太学强调讲学和研讨,而国子监则注重实践和考试。

太学和国子监的学生来源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两者都主要招收本地士族子弟,但是太学还会招收一些非本地的士族子弟。在毕业后,两者的去向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太学毕业生通常会被授予官职,而国子监毕业生则可以进入国家机关任职。

总之,太学和国子监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是它们的具体职能和历史背景还是有所不同的。

国子监毕业证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