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0后的人与50后的人他们一般是什么文化程度

40后的人与50后的人他们一般是什么文化程度

其实没有那么悲覌。

①40后(含本人)到49年解放,正是入学年令。新中国成立初声势浩大的扫肓活动遍及城乡各个角落,从6岁到17,18岁的都动员上学,18岁以上是民校(夜校),所以上初级小学的人很多。49年我上一年级,同班的有大姑娘,小媳妇,已婚男都有,大多都初小毕业了。

但升高小不容易,经济不是主要,主要是我村那一片10多个村中,初小6所53年毕业10个班,而高小只招一个班。所以40后大部分是初小毕业。

高小升初中,更不易,一个县(我及我临近几个县)都是只有一所初中,招8个班400人,二十多万人的县才招这么多,所以高小生返乡务农很受欢迎(合作化55年以普本实現),初中生是大秀才。

高中一般县56年前没有,56年一个县才一所完中,高中招一到二个班。

我承认有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但主要原因是高小,初中,高中太少。因为考学时不考的很小,考上不上的更少。

②至于50年代出生的人,58至60年孩子们没有不上学的,因为吃飯不要钱,上学不收钱,孩子又干不成活。不上学主要是61年以后,有自留地,有借地(集体借地给社员耕种,那时叫借地不叫承包田),大家为能吃饱而奋斗,好些女孩家长都不叫上了,男孩学习不太好的也不叫上了。

不过50代出生的比40年代仍有提高。因为56年起初中一个县增加到6到10所,除县一中6个班外,其它一年级两个班,初中人数总量比40年代人上学时多一倍。但高中还是一县一个,二到四个班,还不算多。

整体来说,解放初大扫肓不识字的不多了,但高小生当生产队会计的大有人在。文革前初中生,高中生都算秀才和大秀才。考上大学的一个县十五到三十人。

我是五零后的。只是我这个人出生命运多桀。赶上了好时代却没有好待遇。几次生死终于熬到今天。回顾我六十多年以来,我还是感谢邓小平,是他让我参加高考。我是我们那一代人中比较幸运的一个。我没有资格参加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和杠上枪。但是我用那点知识考上了铁饭碗。我虽然很穷很贫苦,没有当官的人做靠山。可是我凭我自己还是读完了两次大学。虽然我自己由事业跳槽进了企业,退休工资很低,但是我很值得。经历了同龄人所有的经历。记得骄傲的是我办了自己的公司当了自己的经理。我觉得我在我们那一代人中还是算有一点文化的。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40后人,他们那个年代,中国的教育体制还很不健全,加上经济还十分落后,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曾接受过学校教育,升子大的字识不了一斗。即便是经济能力允许,绝大多数念书的人也都是“完小”毕业,就不再继续念书了,因为念书起步年龄都很晚,完小毕业就已经到了参加工作或下地务农的年龄了。

能够继续读到“高小”文化程度(相当于初中)的人,更是金枝玉叶,凤毛麟角,好不夸张的说,那时候的高小毕业生比现在的本科生还要金贵。我的父母都是完小毕业,可是我的丈母娘就不得了了,她居然是高中毕业,这个文化程度比高小又高处一截,我觉得其金贵程度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可惜她家庭成分不好,并最终因为这个历史原因,错失了再进一步读大学的机会,成为一名石油战线的工人家属,辛苦工作一辈子,如今已经仙逝。我在这里晒晒她老人家的毕业证,老人珍藏一生,无比钟爱文化和有文化的人。



我是49年出生的,只读到小学毕业,尽管我语文期终考试得了100分,因为家贫,父母又重男轻女,14岁就在家做小保姆,带弟妹,进入工厂后我上了二年业余初中,偏又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命运跟着时代走,无奈!

这里还得这样分:

家庭条件不允许求学,社会背景不允许求学。那么这一部分人几乎都是为“文盲”。

那另外一部分就是家庭条件稍好一些,如有些家产的,书香门第的,有家产的这部分人那么就应该是小学毕业,而书香门第就不可估预了。

晒晒初中毕业证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