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中医如何入门?尤其是如何把脉

学中医如何入门?尤其是如何把脉

如何把脉。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切就包括把脉,在四诊之末。望诊,闻诊,问诊包括很多,过去有个张景岳老先生专讲问诊,问寒热,问大小便,问头身,是否头痛,身痛,有汗无汗,问饮食,问胸,问服过何药,效果如何。有人说一号脉就知,是不全面的。

关于切脉,发展到独取寸口,掌后高骨为关部,到肘为一尺,只号关前一寸,掌后高骨到魚际穴位是一寸,只号九分,号这一寸九分之地。医生食指在关前号寸部,中指在关,无名指在尺。三个手指各负其责,左寸为心经脉,号心脉的浮,中,沉,左关为肝胆经,左尺为肾。右寸为肺经,右关为脾胃经,右尺为命门。各司其职,。各经有了病,都会影响到六部脉的其中一部。

就是什么样的脉象,跳动的次数,四至五至号平和,润以太息。意思就是象时间年度,三个平年,加上一个润年。那脉,一息之间总跳四次,跳几个循环,得有一\个跳五次的,有人说只跳四次,那是病脉,称缓脉,濒湖脉学,“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粘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是中风脉的前兆,或中风恢复健康后出现的。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死十难活。三至为尺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

再就是浮沉滑涩,浮脉病在表,但重病一出现浮脉是阳气外脱,不是吉兆。沉脉病在里,滑为血多气少,涩为气多血少。二十八种脉象,浮,沉,迟,数为之则。

这里边细节很多,人和人之间有差别。还有个高的人三个手指离远点。个矮的三个手指要密,离近些。

在这里只是支离破碎讲些道理,想学,得读书,一页一页地学,一章一章地学,还要跟师傅学,看病关系人的健康,关系性命,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不谈脉理,有很多书在说,如难经,濒湖脉绝,诊家正眼,三指禅等等,上网一问,好多这样子的专注。

号脉讲灵性感觉,讲气感。所以,我只绍介,号脉如何练气感。

先预备桌子,椅子,小米(粮食),一个月后预备2张薄纸。

找个安静的屋子,环境好些(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可遇不可求))

桌子放好,撒上少许小米,安静的坐于桌前,深呼吸三次,平心静气一分钟。

先练右手,以食中无名指的指目处(指尖与指肚的交会处),轻轻按于小米之上,闭目,细心体会,小米之圆润,质感,体积,面积,个数等,最少坚持半月,每天少则20分钟,不要超过45分钟。当指下有清晰的感觉后,进行下一阶段,小米上铺一层薄纸,再来第一阶段的感觉,当指下有清晰的感觉后,再铺第二层薄纸,练到指下有清晰的感觉后,第一阶段结束,所用时间长短凭个人体会,大概须用三个月。第二阶段摸植物藤茎树干,体会植物的生命,流感,汁液的流动。第三阶段摸人脉,把空余时间背的脉学书用上。还有其它学问,慢慢学吧。最好再练,太极,八段锦,易筋经等气功,来增强气感。

首先,学一些简易辨别病症的方法,比如简易体检。

然后,熟读把脉诀背熟透,找个市场或者人多的地方摆个义诊摊,完全免费那种,上来就把脉。

最后,就是日积月累的实践来一一验证理论,待到你完全掌握的时候就算出师。

中医从来都是实践出来的真理。

中医我是自学的,我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1. 关于如何学中医,我见过主要两种学法:一种是由中医经典入手,一种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个人的观点,有师傅带,从中医经典入手,没有师傅带,纯自己自学,最好从基础入手,基础理论懂了,看中医啥书就都容易懂了!

2. 想学好中医,爱好是最重要的!没有强烈的爱好,你坚持不下去!

3.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实际上,要想诊断准确,当然能四诊合参固然好,个人觉得,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找不到感觉,脉诊很难精通!实际上,确诊一种常见病,不需要四诊合参,很多病主症能确定就可以了!实在复杂的病,你可以让患者去医院用仪器确诊,然后用中医治疗!既然古人把“切”排在最后,我的理解,病是可以通过前三种确诊的,最后的“切”应该是兜底之作!防止前三种的弊端而设!但不是唯一的诊断手段!

4. 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古文要好,因为很多好的中医书都是古人写的,现代人也很多有论述古人观点的,但是,不读古人原著,你收获是不一样的。就像读英文原版与翻译版书一样的感觉。

5. 如果有机缘,最好拜中医高手为师。现在的人很少有感恩的心,名师也越来越不愿意教徒弟了。

就说这5条吧,诊脉,别人有回答的很好的了,也有专业的书。

湖二师自考本科毕业证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