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学位是怎么排列的

古代的学位是怎么排列的

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由县里考试,中第者为生员,又叫秀才或庠生.这是大概,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乡试由省里考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又称秋闱,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和春闱.中第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考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又有国家特考,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

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

而和现在对比只能大概对比成:

童生相当于高中毕业。

秀才相当于学士。

举人相当于硕士。

进士相当于博士

古代学历等级排序是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从童生到状元都要经历五个阶段,首先是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后面就是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会试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古代学历等级排序是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从童生到状元都要经历五个阶段,首先是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后面就是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会试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童生

未考取任何功名的学者被称为童生,这个是不分年龄限制的。70多岁未参加任何科举的老者也可被称为童生。相当于现在没有学历的人。

2.秀才

秀才想必是大家耳濡目晓的一个称号。童生的第一次考试分三次,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当三次都过了,就可取得秀才的学位,但是在宋代 的时候,只要参加了考试,无论是否考上了是否及第,都可被成为秀才。

3.贡生

挑选成绩优异的秀才,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贡生也有着将人才贡献给皇帝的意思。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考取贡生之后理论上可以做官了。

4.举人

意为被举荐之人。相当于现在高中生了,需在各省乡试通过。举人享有不纳税不徭役的基本特权。

5.解元

各地举人的第一名,被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寅唐伯虎就是“解元”!

6.进士

进士已经是学位的分割岭了,想要考取进士功名则需要进京考试。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7.探花

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在状元左右,就像状元的两只眼睛一样。一直到北宋末年,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8.榜眼

榜眼是对科举考试殿试第二名的称呼,与第一名,第三名合称“三鼎甲”。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大家习惯这么叫了。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上,只会写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9.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学者们的巅峰。古代科举考试之中最为耀眼的存在。如此荣耀能取得之人也是少之又少

宋朝毕业证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