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清泉的介绍
  2. 收集就业信息常用的途径有哪些
  3. 1990年谁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陂县
  4. 我们的学校的作者
  5. 毕业生求职时如何获取就业信息

陈清泉的介绍

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动汽车、电力驱动和智慧能源学专家)

陈清泉,1937年1月14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马吉朗市,籍贯福建漳州,电动汽车、电力驱动和智慧能源学专家,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陈清泉于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1957年—1971年任教于北京矿业学院;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进修班;1971年任职于上海先锋电机厂;1976年任香港电灯公司研……

陈清泉,男,1968年生于四川渠县。现任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老年报》专版报道 《中国老年报》专版报道 、中国书画院山水画委会员主任、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理事。

收集就业信息常用的途径有哪些

1、学校的就业办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这是学校面向应届毕业生的第一道就业窗口,各大企业有任何校园招聘需求都会先对接到这里。具有针对性强、可靠性高、成功率大的特点。

2、关注学校或各大知名企业的校招信息。多关注学校或用人单位举办的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双向选择”、“供需见面”活动或招聘会。

3、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多数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人才交流中心),为毕业生提供各种信息交流、就业咨询、人事代理等服务。

4、各种就业招聘网站。比如通过58同城、赶集直招、BOSS直聘、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相关的招聘网站或者APP查看是否有合适的就业机会。

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 学校的主管部门。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学校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常设机构。在长期的工作交往中,他们与上级主管部门、各级就业指导机构以及用人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所提供的就业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2) 各项招聘和双向选择活动。各地方、学校或用人单位举办的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双选”活动或招聘会,往往具有时间集中、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双方了解直接的特点,是毕业生了解信息、成功择业难得的机会。特别是以学校为主体举办的招聘活动,专业更对口,用人单位更有选人的诚意,应格外重视。

(3) 人才交流中心和人才市场。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所辖区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各种咨询与服务,每所都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

(4) )新闻媒体。各种新闻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都为毕业生就业政策,为毕业生就业信息设立专题、专版或专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政策开辟了重要的渠道。

(5) 家长或亲友。与社会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毕业生可通过他们了解针对性更强的社会需求信息。

(6) 老师和校友。学校老师通过实践性教学乖工作,与一些专业对口的单位总有一些关系;本校校友大多是在专业对口单位工作,通过他们了解到的就业信息,更具有准确性,他们引荐往往可信度更强,成功率更高。

(7) 网上求职。目前,教育部和高校已经开通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其它许多网站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大方便。网络已成为双选活动的重要场所。

(8) 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及平时的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了解用人单位,并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这是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增进彼此了解的最好途径。

⑴ 浏览各类就业信息网站,包括中央有关部门主办的全国性就业信息网站、地方有关部门主办的就业信息网站、各高校就业信息网站及校内bbs求职版面、其他专业性就业网站等;

⑵ 参加各类招聘和双向选择活动,包括国家有关部门、各地、学校、用人单位等相关机构组织的各类现场或网络招聘活动;

⑶ 参与校企合作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活动;

⑷ 查阅媒体广告,如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视频媒体等;

⑸ 他人推荐,如导师、校友、亲友等;⑹ 主动到单位求职自荐等。

1990年谁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陂县

王汉清,笔名寒青,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73年应征入伍,退伍后曾在《黄陂文艺》、《科学与人》、《少年文学报》任编辑、记者。

工作历程

大学毕业后,历任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主任,《湖北经济报》总编辑助理、总经理、副社长,《人民日报》湖北记者站湖北专版主编,《现代教育报》记者站站长。现任中国文联中联影视中心华中分中心主任。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其他作品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大巴山的呼唤》、《情憾中原》、《火炬,在山乡燃烧》,民间文学“木兰三部曲”《神奇的木兰山》、《神奇的木兰湖》、《神奇的木兰天池》,纪实文学《柔情的琼瑶》,中篇小说《风流出在葫芦湾》,另有报告文学数篇散见于报刊杂志,共计300余万字。作品曾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我们的学校的作者

《我们的学校》,作者李先秋。

作者简介:

李先秋,男,汉族,1955年4月生,湖北黄冈团风县人,1973年9月参加工作,1980年6月湖北省高级商业干部专科学校物价专业毕业,1988年破格晋升经济师。

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读书期间,获武汉地区大中专学校作文竞赛一等奖。

贾庙区供销社担任物价工作期间,业余擅长新闻通讯写作,山区工作10年间,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中国商报》、《湖北日报》、《党员生活》、《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湖北电视台》、《黄冈报》、《黄冈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2600余篇,130万字,消息《贾庙供销社开展农机具出租业务深受农民欢迎》、言论《奖多三忧》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连续10年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中国商报》、《湖北日报》、《党员生活》、《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湖北电视台》、《黄冈报》、《黄冈人民广播电台》授予“模范通讯员”称号。被省内新闻界专访誉为“写稿状元”。

1986年开始涉足经济论文写作。1986年——1988年,先后在《南开大学学报》、《人民日报》、《价格理论与实践》、《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商报》、《湖北日报》、《湖北物价》等省级以上理论刊物(报纸理论专版)发表经济论文30余篇,武汉大学出版的《改革与发展新论》一书,收录了部分优秀论文。

其中《全民经商之弊》、《中国物价改革方向》、《工资与物价挂钩可行性分析》等论文,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988年被破格提升为经济师职称。同时被特例调入黄州市审计局工作。

1989年━1996年在黄州市审计局工作期间,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发表审计与经济论文100余篇,50多万字。

2001年开始,为国家级主流时尚杂志和报纸副刊主写“话题策划”、“两性心理”、“情感话题”、“职场兵法”、“时尚生活”等专题约稿,发表专版文章10000余篇,5000多万字,成为20多家时尚杂志和报纸副刊的专栏作者以及专栏编辑的热门约稿作者,

毕业生求职时如何获取就业信息

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学校的主管部门。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学校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常设机构。在长期的工作交往中,他们与上级主管部门、各级就业指导机构以及用人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所提供的就业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2)各项招聘和双向选择活动。各地方、学校或用人单位举办的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双选”活动或招聘会,往往具有时间集中、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双方了解直接的特点,是毕业生了解信息、成功择业难得的机会。特别是以学校为主体举办的招聘活动,专业更对口,用人单位更有选人的诚意,应格外重视。

    (3)人才交流中心和人才市场。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所辖区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各种咨询与服务,每所都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

    (4)新闻媒体。各种新闻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都为毕业生就业政策,为毕业生就业信息设立专题、专版或专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政策开辟了重要的渠道。

    (5)家长或亲友。与社会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毕业生可通过他们了解针对性更强的社会需求信息。

    (6)老师和校友。学校老师通过实践性教学乖工作,与一些专业对口的单位总有一些关系;本校校友大多是在专业对口单位工作,通过他们了解到的就业信息,更具有准确性,他们引荐往往可信度更强,成功率更高。

    (7)网上求职。目前,教育部和高校已经开通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其它许多网站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大方便。网络已成为双选活动的重要场所。

    (8)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及平时的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了解用人单位,并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这是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增进彼此了解的最好途径。

专版毕业证

相关内容

回顶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